王勤伯:远看国足,就像一群没吃饱饭的人

王勤伯03-26 07:26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王勤伯

持续关注中国男足,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各种人员安排和技战术的讨论,例如应该用双后腰还是单后腰,阵型该选442还是433。然而,如果带着一定的距离感去观察,就能发现这支中国男足的一个致命弱点:身体对抗能力严重不足。

微信截图_20250326072211.png

从整场比赛来看,中国队控球率达到48%,射门次数12比7超过澳大利亚,射正次数1比2稍逊。但足球比赛不是拳击点数赛,澳大利亚在开场前30分钟占据了绝对优势,这足以让他们带走3分。中国队唯一的遗憾是没能打进一个安慰球。

如果把问题归结于主力伤停或阵型安排,可以拿客场1比3输给澳大利亚的那场比赛做对比。那场中国队拥有蒋光太、王上源等球员,采用了442阵型,但控球率仅27%对73%,射门次数7比18,被对手完全压制。防守并未因此更稳健,区别仅在于那次把握机会打进了一球。

实际上,两场比赛的结果差异也与澳大利亚的比赛态度有关。澳大利亚主场时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压迫,而在杭州,上半场取得2球领先后,下半场明显有所放松。

观察澳大利亚的进球方式,两回合交锋其实在重复一件事:用身体反复发动冲击。中国队的丢球看似花样百出——定位球、远射、禁区内射门、门将失误……但仔细分析进球前的局面,始终离不开一个模式:澳大利亚的冲击和撞击让中国球员顾此失彼,要么前后脱节,要么盯人漏防,要么禁区内对脚完败,要么门将出错,中国队在丢球前是极度凌乱的状态,是疲于奔命的节奏。

毫无疑问,许多人会倾向于从人种角度理解澳大利亚的身体优势,但别忘了,上届世界杯预选赛中,日本曾双杀澳大利亚,且在控球等数据上完全占优;而技战术风格与日本不同的韩国,近两次对阵澳大利亚也取得了胜利。

问题根源究竟在哪里?由于现在的中国国家队不是集训制,问题更多还是与联赛水平和青训体系有关。中超联赛向来不乏动作粗野的球员,但在身体与体能的对抗强度和烈度上,完全缺乏培养球员形成良好比赛习惯的基础。

青训体系则是昔日专业体制解体后长期未解的难题。像克罗地亚这样人口仅300多万的国家,却能持续产出优秀球员,关键在于足球运动和青少年比赛体系非常普及,足球是许多男孩成长中的重要部分,身体条件出色、适合竞技运动的孩子往往都尝试过足球、篮球、水球等项目,这样自然很方便集体项目收获好苗子。

而中国足球的现状是,许多身体潜力不错、适合从事竞技运动的孩子,要么因学业等原因放弃接受长期、系统的体育培训,无论是足球、篮球还是排球;要么进入足球学校的孩子并非因潜力出众,而是出于兴趣,有时甚至只是家长的兴趣。这类孩子经过长期培训,或许能踢得有模有样,但仅限于业余水平,因为他们未必具备高水平竞技体育所需的身体素质。

实际上,中国男足目前在国际赛场的表现,给人的总体印象恰恰就是,这支球队很多球员的个人能力仅仅略高于业余。他们整体上不具备高水平竞技体育要求的素质,无论脚下技术还是整体战术能力,但最关键的是,缺乏身体和体能的对抗能力。

一个人口大国却挑不出11名好球员,这句叹息演变至今,范围更缩减为:一个人口大国,竟挑不出11名身体条件出色的球员。从这个角度看,道理其实很简单:中国足球的底层逻辑,或者说基础建设,不是学日本、学韩国、学巴西、学德国,而是如何吸引本国身体条件出色的孩子来踢足球。有了这样的基础,才可能打造高水平的联赛,才可能让国家队选出11个出色的球员。

热门评论

观主

这个社会的缩影

03/26 00:42

体坛8828900

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差距,明明是远远落后,还以为遥遥领先!

03/25 23:35

约克

分析的很对。从而延伸到社会问题,为什么?我的理解是,从国家层面来说,我们不是真的需要足球成绩怎样怎样,咱有太多需要投入资源去解决的大事;或者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看,这是东大自觉不如之处,毕竟每个国家不可能什么都领先,那就索性“任有能者居之,吾不为之亦不为耻”。所以说,咱的足球不行更多的是识时务者的有意为之。既然是主动选择的结果,那咱也真没必要太较真成绩了,昨晚的比赛就在杭州举行,央视在同一时段宁可直播U22的比赛也不播世界杯预选赛,这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03/26 02:17

体坛8865848

还看国足的都是智障

03/26 00:43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