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报》专访吴敏霞:征战北京奥运旨在展现中国精神

李静宜08-04 22:44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李静宜

巴黎奥运期间,法国《队报》刊登对跳水传奇吴敏霞的长篇专访。在役期间,吴敏霞连续征战4届奥运,横扫5金1银1铜,这7枚奖牌使她成为斩获奖牌数最多的中国运动员。除此之外,她还在世锦赛赛场14次登上领奖台,其中8次为冠军领奖台。而在现年38岁的吴敏霞看来,她最美丽、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枚金牌,自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郭晶晶搭档的双人3米跳板金牌。至于她在当届收获的个人唯一一枚奥运铜牌,吴敏霞并不认为这逊色于她的其他荣誉。更重要的是,在本土奥运之夏,她还收获了人生中的意外奖赏……

1722782342553.jpg

2001年,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主办权时,吴敏霞只有14岁,刚刚拿下个人首个世锦赛冠军。这两项因素催化了吴敏霞的奥运雄心:“对我来说,2001年是充满快乐的一年。我非常高兴地得知奥运会将首次在中国举办,就在家门口。加上我拿到了第一个世界冠军,更强化了我的训练动力和欲望。但我也确保自己不要急于求成。当时我的目标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有所表现,我做得还不错(双人3米跳板金牌,单人3米跳板银牌)。雅典过后,北京奥运才真正成为我的目标。”

跳水为中国优势项目,竞争自然非常激烈,吴敏霞是否担心过,她无法获得本土奥运参赛资格?“我主要的对手是自己。我必须比其他人在训练中做得更多,尝试更惊人的动作,持续将难度推高。这些都只有靠我自己才能做到。这并非恐惧,但我记得当时训练场地里有一个倒计时钟,这让我更加渴望参赛。这非常激动人心。并且,所有人随时随地都在讨论奥运,几个月间从未间断,但我设法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

中国渴望在本土奥运统治奖牌榜,当时的吴敏霞是否感受到有赢得金牌的义务?对这一问题,吴敏霞给出了十分巧妙的回答:“我将这件事情分为两个方面来看待。对于每位中国运动员来说,自然都梦想在本土赢得金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表现和奖牌,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价值观,传递中国精神。这是关于传承的问题,因为这些比赛将会代代相传。夺金不仅是个人事务。参加本土奥运是我人生最大的机遇,而我代表的并不只是我自己,我还代表整个中国。”

北京奥运开赛前几个月,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训练方法进行了广泛质疑,吴敏霞认为这些批评是无稽之谈,“作为运动员,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求进步的最佳方式,以保持在所有项目中的优势,现在依然如此。老实讲,这根本不是问题。运动员和团队总是尽力向公众展现最佳表现。依赖技术和科学的持续进步,训练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学习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与搭档郭晶晶收获本土奥运金牌时的感受,吴敏霞至今记忆犹新:“这是难以忘怀的,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我们在水立方训练了很长时间,很熟悉那块场地。我们已经在那里留下了我们的痕迹,但现场观众的存在改变了一切,我记得在赢得金牌的一刻被放到最大的情绪。在成千上万名观众面前,我们完美地拿出了合二为一的表现。我们之前的训练非常刻苦,而那一刻是美丽的回报。”

与此同时,吴敏霞奥运生涯的唯一铜牌也来自本土奥运,她并不为此感到遗憾:“我没有任何遗憾。在我的4届奥运征程中,我始终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枚奖牌的意义和其他奖牌相同。无论金牌、银牌还是铜牌都无所谓。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本身便是一段非凡旅程。我在北京奥运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这枚铜牌是我旅程中的一个阶段,指引我在2012年伦敦奥运获得双金(双人3米跳板、单人3米跳板)。真的,这枚奖牌的意义并不比其他奖牌少,恰恰相反。”

距离北京奥运已经过去了16年,回溯那届足以称为她人生转折的美丽盛会——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皆是如此——吴敏霞依然感慨,甚至感激,并以此为动力,将所学和经验尽数回馈于社会:“的确,毫无疑问。就知名度而言,北京奥运之前和之后完全是两个阶段。但有意思的是,我现在在上海教年轻人,其中有些人那时甚至还没有出生,但他们依然有无数的好奇和问题。我喜欢这样,我尽可能地将我个人所学传授给他们。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不想把这些都留给自己,而是希望能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而且从个人层面,我对北京奥运也有重要记忆,那就是我在那里遇到了我的丈夫,当时他是泳池的播音员。可以说,他就好像我在北京赢得的第3枚奖牌。”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