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别让“饭圈”砸了运动员的饭碗

泰坦12-05 11:15

本报综合记者泰坦

“粉丝”斥责裁判对全红婵“压分”;王楚钦在机场被“粉丝”怼脸拍;吴艳妮说我是为了当网红吗?近一段时间以来,粉丝、饭圈、跟拍、网红这些原本不属于也不应该属于竞技体育圈的词语频频夹杂在运动员周遭,而去粉丝化、去饭圈化、去网红化,才能真正让运动员、让运动项目良性健康成长。

十月初WTT球星挑战赛兰州站结束后,王楚钦在机场被“粉丝”一路贴身近距离跟拍,王楚钦忍无可忍当场表态:“你是要跟我自拍吗?你离我这么近啊,再拍我报警了。”

随后,王楚钦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在赛场外,我也是普通人,希望大家能尊重彼此的隐私,保持距离,给我一些喘息的私人空间。”跟拍、代拍、怼脸拍,这是娱乐圈饭圈的常见追星手段,如今也发展到体育圈,运动员在赛场外的正常生活被打乱,而这样的“饭圈化行为”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乒乓球队。

此前,樊振东在机场就遭遇过“粉丝”的跟拍和送礼物,引发混乱。早在2021年,樊振东就呼吁球迷“允许我做个普通人。”2022年大年初一,樊振东再度发声:“跟我一起共同抵制任何形式的饭圈化思维方式和言行,迎来清清朗朗的新年。”

然而,樊振东、王楚钦等运动员的呼吁和声明并没有遏制住“粉丝”的“追星”行为。纵观乒乓球赛场内外的社交生态,俨然有着娱乐圈的态势——控评、互撕、一言不合就相互举报蔚然成风。这些所为的“粉丝”并不在乎自己的偶像是怎么发声呼吁的,只在乎自己在“追星”过程中的满足感和存在感。

类似的事件不止发生在重灾区乒乓球圈,11月22日,全红婵在全国跳水锦标赛上获得女子单人10米台亚军后表示,自己这次比赛的发挥确实不如夺冠的陈芋汐好。运动员本人都这么说了,但“粉丝”不干了,他们怒斥裁判,认为裁判故意压低了全红婵在407C和207C两个动作的分数,才导致全红婵丢掉冠军。

16岁的全红婵哪里见过这等场景,受到惊吓的她甚至不知如何是好。前辈何冲随即发文表示不要在这里帮倒忙:“饭圈文化中的一些现象,如过度追捧和盲目辩护,可能导致运动员——特别是年纪不大的运动员,产生依赖心理,你们总这么说,她可能就真信了。但我必须得说,这种心态会减弱运动员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影响他们对自我提升的追求。”

球迷、体育迷与运动员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喜欢某项运动、喜欢某个运动员,那就去赛场去电视机前看他的比赛,为他加油呐喊,让自己欣赏到高水平的竞技、让自己收获正能量,如果能把这些感受转化成自身的激励成长,那是最好不过的,这样在精神层面的共鸣交互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

但如今的“粉丝”,他需要的“什么都能插一脚”——炮轰教练没有给我们家哥哥姐姐最好的待遇、斥责裁判没有给我们家弟弟妹妹应有的分数、谩骂记者工作人员和所有一切相关人员没有如何如何。

他们希望他们的言语能够裹挟舆论,但是他们想过,这是他们喜欢的运动员想要的吗?运动员想要的是什么?是心无旁笃的训练、是不被打扰的私人时间、是不被外界品评的和教练、队友、工作人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是自我在各个领域真正的提升。

“粉丝”打着爱的名义,实现的是自我感动,他们只是把自己的空虚、狭隘投射到运动员身上,去幻化出一个自我构建出的世界。而除了“粉丝”,运动员自身如何去应对现下的网络和现实环境,也是各自的课题,比如吴艳妮。

杭州亚运会,吴艳妮在女子100米栏决赛中因抢跑被取消成绩,赛后,她的抢跑、她的表达都成为众矢之的。之后他在学青年会上夺冠,“我真的抢跑了,又怎么了嘛”的言论又把她推上了热搜。日前的采访,她表示:“我从事这个项目11年了,我每天辛辛苦苦的,我是为了当网红吗?不是的。所以说,网红这个词就是在侮辱我们所有运动员。”

对于吴艳妮来说,她想撕掉“网红”的标签,可这个标签一旦被打上就很难被撕掉,只能用行动用成绩来证明了。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