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泳、篮球、网球等专项运动之外,体适能培训正在成为家长“新宠”。
周五夜幕来临前,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一家体适能机构的教室里,气氛热烈。孩子们在老师发出的指令下,进行着动态热身、跑步力学技术、50米跑等训练。而在另一间教室,一个瘦高的男生正接受着一对一的体适能辅导,他在一个小时内几乎马不停蹄的进行着长跑、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等强度不小的训练。这个时间段,上课的多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中有近一半是为了应对中考改革后的一个重要的科目:中考体育过程性考核。
国庆假期前,海淀区的四、六年级学生完成了体测。而在其他区的小学校园里,也有一群适龄的学生们,正准备着在10月份接受这项测试。体测的结果——即过程性考核,将与九年级体育现场考试合并后,一起计入学生初中升学考试总成绩。
各省市地区的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中考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搭上政策的东风后,“从娃娃抓起”的体适能培训行业也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
滚烫的体适能行业
一切都与应试有关,今年是北京新体育中考改革实施的第一年。
“去年是只针对八年级的学生,今年是四、六、八年级的考生都要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统测,成绩将纳入中考体育总成绩,叫做过程性考核。改革后北京中考体育分值总共是70分,四、六、八年级考核分值各10分,体育与健康知识10分,再加初三现场考试30分。”育健帕里西青少年体能训练中心的工作人员田墨怡向体坛经济观察介绍道。
“几周前(北京)中考又有一个新的改革,取消了小四门考试,最终的中考总分落在了530分,这其中体育考试的分数依旧占到了70分,所以在中考里面的比重变得更加重要。”
这是北京中考体育改革的新变化,不仅分数增加了,而且过程性考核作为统一测试,贯穿整个中小学,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计分。而为了提高中考分数,把孩子送进了体适能课堂的家长也变得越来越多。
中国前花样游泳运动员常思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全年龄段体适能培训的从业者。专业运动员出生的她,深知科学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希望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能接受正确和专业的体适能训练。因此早在2013年前后,从国家队退役走进学校成为老师的她,就萌生了建立培训机构的想法。2018年,她引进了美国知名青少年体适能训练机构帕里西速度学校的教学课程体系,并创立了北京帕里西育健青少年运动中心。
常思感觉,直到今年,这一行业才真正爆发,“去年中考体育改革刚实施时,家长们对此还不太重视,所以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今年,也就是中考改革第二年,家长们已经适应了新的规则,并且又有新政策的刺激,有了刚需了之后,(体适能培训)自然而然就火了。”虽然早就看好了这一行业的未来发展,但这个速度还是超出了她的预期。
事实上,在中考体育的重要性和地位得到全面提升之前,体适能这个概念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还很陌生,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些能看到具体成绩的专项运动作为体育培训的内容。“最初的时候,跟家长去介绍我们是做什么的时候,家长都很难去能够理解我说的体适能是什么,他们还是觉得只要会打球、能踢球、会游泳,我们家孩子就是体育好了。”
2021年“双减”政策推动体育运动成为替代学科培训的主流选择。《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家长为孩子报名体育培训班的年均消费为3544.57元,学龄前和小学阶段是投入金额较高的年龄段。
常思和田墨怡接触过的学员中,有近半数是为了升学而来,但更多家长也逐渐意识到,孩子需要一个长期的体能锻炼过程。一方面,校园体育课程的安排往往有限,导致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缺乏足够的运动和体能教育,体适能培训机构正是为了弥补这一教育空白而应运而生,中考体育改革的推进让这一行业迅速获得认可和发展。另一方面,体适能的客群下沉到3-6岁的学龄前儿童,并不直接与其他专项体育培训项目竞争,“先体能,后专项”的定位也使得体适能在竞争激烈的体育培训市场中站稳脚跟。
体适能,学什么?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近年来被引入国内,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柔韧性、灵敏性、平衡性、协调性、爆发力等多种能力。
虽然是舶来词,不过现在我们所谈论的“体适能”,本土化色彩更为浓厚。在国外,体适能教育已经成为了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以田径运动为基础,并利用人工草地、绳梯等道具,融入大量田径相关的跑跳移动练习。
然而,国外的体适能教育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国内的青少年,如何将这普世的理论模型进行本土化改良,开发出符合中国儿童需求的课程内容,是儿童体适能行业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常思介绍,他们的课程体系便是在美国帕里西速度学校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进的。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体适能课程也各有侧重。以常思所在机构为例,他们根据青少年身体发育敏感期和运动表现力,设置启蒙课程,初级、中级、精英课程,体育考试课程,并设置了一个名为“猎豹挑战赛”的晋升系统,会根据孩子不同的等级给他们贴上标签,比如山猫组、美洲豹组、狮子组等等。而孩子们则需要通过积分累计和测试来提升自己的组别。通常一个小时课程里面则包括动态热身、核心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反应训练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身体状况和发育窗口期进行调整和优化。
除了团体课,机构还提供私教课,主要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比如说有些孩子想要减重、提升速度,有些孩子想要学习篮球、击剑、游泳等专项运动。私教课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目标,定制专属的教案和训练计划,让孩子能够快速,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体能。
正如常思和田墨怡所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体适能的核心不在于应付中考,而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素养。
在她们看来,好的身体是孩子一生的伙伴,而不是由考试“指挥棒”引发的跟风与焦虑,“我们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满足考试的需求。政策只是一个契机,一个红利,一个幸运点。除此之外,我们更希望孩子们在体质和精神上都更健康,终身受益。”
田墨怡表示,也有很多孩子在接触了体适能之后,从“应试”转向了“兴趣”,在运动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繁荣之下难掩乱象
通过启信宝查询,截止到2023年10月18日,近五年来,全国范围内经营范围涉及体适能的企业总数达到了2743个,其中仅在最近一年,就有1352个新成立的企业加入了这个热门领域。
政策的东风和社会需求的强烈推动让体能培训行业前景巨大,但儿童体适能培训行业在我国发展这些年里,依然散户众多、领军者凤毛麟角,也滋生出了许多行业乱象。
可在田墨怡看来,至少从青少年体适能普及的角度来说,这种由考试引发的机构跟风没什么不好。“实际上对我们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往往这些比较零散的军队吧,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场地,只能分时租赁公园、体育馆或体育场等地方,能进行分时为孩子解决一部分的需求,但家长肯定是有辨别力的,这些散户的不足和缺陷也会随着时间而暴露。”她指出,在北京等北方城市,户外运动受到季节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跟进计划和评估方法,很难保证孩子的体适能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
田墨怡还表示,虽然儿童体适能机构数量较多,但目前系统化、覆盖全年龄段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体适能机构很少,因此他们的竞争优势明显,能够吸引更广范围生源。
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儿童体适能机构的续费率仅仅只有30%左右,反映出家长对课程的满意度并不算高。作为青少年体育培训的核心,好的课程产品方案、教练培养体系仍然是个稀缺品。尤其当需求端呈现增长趋势后,供给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儿童体适能机构,但其实它们大多数都是与感统训练有关的。感统训练是针对婴幼儿的前庭系统发育的一种辅助训练,一般适用于3岁左右或6岁以下的孩子。这种训练虽然可以培养孩子对体育的兴趣和基础,但并不能达到真正提高体能的效果。”
此外,国家对儿童体适能教练的资质认定,还没有形成强制、统一的标准。虽然官方发布了持证上岗的要求,但从业门槛依然不高,导致市场上的体适能教培机构良莠不齐。
常思认为,青少年体适能的提升,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更需要家长的支持。她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完善,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和优惠条件。我们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方向,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