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张奔斗
最近陆续看到一些有关网球项目在亚运会所处地位和价值的讨论。我也直接亮出观点:亚运会这个平台当然有价值,而且还不小;这种价值不应被漠视,甚至被污名化。
昨天在中网忙了一整天工作量很顶,穆雷和德米纳尔的夜场比赛我没跟完提前回了酒店。本来已经回房躺平了,刷到朱琳女单半决赛获胜后手指胸前国旗的一刻,真是眼眶一热差点猛男落泪(不是~我不是猛男),这才在微博上转发出来想和更多球迷分享。
为国征战那种巨大的激情和荣誉感,真的是无可替代。相信球员们也不会把因为参加了亚运会而不得不错失几站巡回赛,看作是“牺牲”——但凡心里觉得是因为参加亚运而牺牲了什么,那就已经精致利己了。而球员们绝不是这样的想法。
正如代表团一位成员昨天在和我的交流中说的话,“又不是说哪一位球员是被逼着来参赛的”,每一位参加亚运的球员都是带着巨大的荣耀感来到杭州为国争光。
吴易昺这次的确表现不佳还受了伤病,但他之前在接受采访时一番话说得很有道理——无非就当是少打了两站巡回赛,换来的却是在家乡父老面前参加亚运会的机会,这完全不是什么牺牲,而是值得珍惜的机会与荣誉(大意)。
为什么说亚运会仍然对中国网球的发展有着巨大价值呢?
说到“体制”,可能不少人会天然地产生反感。尤其网球又是一项极具国际化和职业化的项目,似乎与“体制”存在着天然的矛盾。
但深入思考之下,你也要想到,至少在中国网球发展的现状下,体制仍然有着不可取代的强大作用。且不说我国的大多数球员从小在体制内成长,并且在经费和资源上长期受惠于体制,亚运会甚至全运会都是他们做出回报的机会。
更为关键的是,正是亚运会甚至包括全运会的舞台,为更多球员保留了通过体制成长的上升通道。国家富强,国民富足,但网球是一项非常昂贵的项目;能自费支撑孩子追寻网球道路甚至送到海外训练的家庭,毕竟还是少数。但在体制的帮助下,更多缺乏财力和资源的孩子,仍然有一条相对公平的道路,去追寻网球的梦想。
试想,如果我们不派出最强的球员去参加亚运会,网球项目没有了在亚运会上争金夺银的能力;或是像一些球迷喷的,干脆取消全运会。那么,唯一的结果只可能是,各个省市地方队对于网球项目的投入将大大减少,这等于切断了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甚至对一些尚无力自给自足的球员造成巨大困境。
我运气很好,我的第一届奥运会,就见证了李婷和孙甜甜的金牌奇迹;我现场报道的第一届亚运会,就见证了郑洁在多哈的两枚单项金牌。我体会过那种激情,我也能感受到那种压力——试想,连我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在综合运动会都能感受到工作带给我的深重焦虑,球员承受的重压只会多倍于我。
昨天在找郑洁2006多哈亚运会的旧图时,翻到了何振梁老先生的这张。何老非常喜爱网球项目,也多年关切中国男网的成长;我记得很清楚,他当时手搭在铁丝网上,中国球员孙鹏的比赛,他看了很久。
如果何老能活到现在,他就可以看到,我们都已经有两位世界前100的男子球员了,亚运会上中国男网连续两届晋级男单决赛了,他一定会非常非常欣慰吧!
大家再想想,代表国家队出征本届亚运会的球员,无论排名高低,单打双打,这两年都在职业赛中取得了各种突破。职业化发展和代表国家参加亚运会,并不矛盾,而是完全可以相辅相成。
这些球员,既能在职业赛场为中国网球带来各种突破;国家需要时,又披上国家队战袍激情出征。他们真的太好了,我们很幸运有这样的球员。看到他们胸前佩戴国旗拼搏的样子,让我更爱他们,也对他们有了更深一层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