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明:“村超”能给中国足球带来什么?

骆明06-27 15:17

体坛周报评论员 骆明

最近“村超”成为热门话题,一个县际村民队联赛,得到了全国网民的追捧。大家都不会否认,“村超”对中国足球肯定有帮助(虽然短期内对国足难有帮助)。那么,“村超”究竟能给中国足球带来什么?

回到事情的本原,我们看足球是为了什么?一是作为纯粹的观赏者,当然希望看到更高水平更精彩的球赛,例如世界杯、欧冠等,二是看自己喜欢、支持的球队,这与水平就没有必然联系了,如同部门、公司间的比赛,你也会非常投入,比赛憾负,你可能会比看到国足或自己支持的俱乐部输球还伤心,因为情感纽带更为密切。

村超大图.jpg

“村超”也是这样。论真实水平,村超肯定比第四级的中冠联赛都差得远,但因为代表了本村或本地的荣誉,所以观众极为投入,这和端午期间在中国南方爆火的龙舟比赛同理。当然,村超火爆离不开包装,但至少包装之后很多人愿意到场,这好比淄博烧烤得到了流量扶持,但终究还得大家爱吃。

中国有很多专业或非专业的足球迷,然而一个悲哀的现实是,很多人没有自己支持的家乡球队——或是家乡从来没有过职业足球队,或是有过职业足球队,但后来消亡了。我大学时也现场看过家乡俱乐部的比赛,如果这支球队坚持下来,我肯定是忠贞不渝的粉丝,不管它打哪个级别。可惜,这支球队降级后就消失了,我也“永失我爱”。

这又触及了中国足球的另一个现实,就是职业俱乐部生存很难。我们看过无数国外百年俱乐部的例子:一批人聚在一起,因为志向相同,遂竖旗成立俱乐部;发展壮大之后,开始修自己的球场,购买球星……但这些美好的故事,在中国复现很难。就说一点,中国大中城市的地皮已经深度开发,你到哪里去找块地盖球场?于是只能租现有的球场,而如果是踢正式的职业俱乐部赛事,租金和安保费用都很惊人。再加上职业联赛收入分配机制也有问题,各俱乐部只能靠着各方投喂勉力支撑,虽然出钱的有国企有民企,实质上不还是政府供养?

当然,只要大家不踢假球,认真比赛,球迷还是买账的。一年中超,15个主场,汇集几十万人次观战,既有社会效益也能拉动经济,政府多少还是愿意扶持。过去这些年消失的知名俱乐部,本质上还是烧钱太过,累积债务太多,实力雄厚的下家也没法接盘。

但这仍然不能改变职业俱乐部生存艰难的现状。而且到中冠级别,已经变成赛会制,除了做东的球队,球迷要看球只能远征,这已经不是足球联赛的理想模式了。

村超小图.jpg

“村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既然职业俱乐部生存如此艰难,是不是可以尝试更多的业余地区联赛?贵州榕江县可以办“村超”,那其他条件成熟的县、市、地区、省,是不是可以有自己的“各地区代表队业余联赛”?

业余联赛当然需要政府出面组织或参与,如同“村超”一样。这些年各地都建了很多体育场,正愁如何利用,运动会不可能三天两头办,业余地区足球联赛正好可以用上,而有政府出面,安保问题也好解决了。这些地区队都是业余性质,队员需有本地户籍或居住证,与本地公司或机构签有正规劳务合同,平时正常上班,这又解决了职业足球俱乐部养人成本高昂的问题。

业余地区联赛,也可以给没有踢上职业级别的足球爱好者一个出口,万一条件成熟,还可以回到职业序列。如昔日著名国脚吴群立就曾被专业梯队放弃,在工厂队踢得出色后,22岁才回到广州队,最终进了国家队。

事实上,这些年民间自发组织的足球赛也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回龙观超级联赛,正因为其不是职业俱乐部参加,成本低,反而生命力更强。

如果“村超”模式得到推广和提升,各地有了成系统的、低成本但可持续的业余地区联赛,好处是:你或许终于有了(或重新有了)可以支持的家乡球队,还能现场观战;给了更多足球爱好者以比赛机会;足球的群众基础会加深,最终利好职业足球和国足;大量观众到场能拉动经济……

这,或许才是“村超”成功的真义。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骆明

体坛+总编辑,金球奖中国唯一评委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