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体坛周报特派记者武一帆发自赖扬
都说日本人工匠精神,做事严谨。当我踩着点进场落座,打开相机时,“电量耗尽”几个字出现在显示屏上。索尼摄影团队给了我两块没电的电池……问了一圈同行无果,顶着开场哨回到了空无一人的摄影工作间充电。机敏热情的志愿者不知从哪搜来一个充电器,我就踏踏实实地坐在电视前看完了巴西对克罗地亚的上半场比赛。
而且什么都没错过。事后发觉少看这45分钟可能保了我一条小命。当晚气温已降到20度上下,但背后圆形的空调口还像北欧神话中的巨狼芬里尔一样口吐寒气。可能到现在还是有人不相信“球场里有空调”这件事。说老实话,作为亲历者,我们也宁愿球场里没空调。倒在荷兰对阿根廷看台上的那个美国记者,“新冠”阴性,就是着凉感冒长期不愈加上极度疲劳造成免疫系统失衡,进而被突如其来的一阵心悸送走了。
公平来讲,与其说是白袍老爷们往死了开冷气故意坑害媒体,不如说是卡塔尔这忽冷忽热、极其干燥、气压变化极大的天气要命,不如说是这一天2场,每天不停歇的赛程要命。习惯了连轴转的记者不懂得劳逸结合,看见比赛就想约,看见话题就想采,最终陷入一种世界杯式的疯狂,最终把自己逼疯了。责任编辑们逼他们了吗?至少我们的没有。我们“体坛”的编辑们黑白颠倒你两班倒也很辛苦,而且非常体谅前方不易。球迷们逼媒体了吗?正相反,与其说是球迷要这要那,不如说现在传统媒体人的危机感太强,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再次赢得球迷的关注,所以玩了命的表现着。
看回场内,有谁逼克罗地亚人了吗?我还没听说克罗地亚球迷有多么苛刻。但克罗地亚球员就是这样一直在逼自己,把自己逼到极限,再进化到另一种形态。别说这一场之前莫德里奇们已经打了一个120分钟加点球,就说这届大赛开始前,我都觉得他们不行了,跑不动了。还是这老几位,在俄罗斯的半决赛、1/4决赛、1/8决赛,按理说就不行了,跑不动了。结果他们一直跑到了决赛场,只是没跑过姆巴佩而已。
跟克罗地亚一样,我也成了“加时赛体质”。在俄罗斯几乎从头跟克罗地亚加时到底。来到卡塔尔,也是在“教育城”球场,我之前目送西班牙被摩洛哥点球送回家。要不是中间为了跑直播专访不得已取消了克罗地亚对日本的比赛,那又是一场加时点球。把我这个事实告诉旁边的“新华社”摄影师小哥,他发出一声哀鸣:“谁进个球吧,收工啦!”
进了。内马尔进了,救了巴西,救了媒体。但佩特科维奇也进了,救了克罗地亚,救了戏剧性。我举起手机拍下几秒无奈摇头的画面,在微博上火了。不可思议夹杂着无可奈何。世界杯是各种情绪流的交汇处,在现场看完一场比赛,体验超载的情绪和噪音,完成工作,还要分出一部分体力去抵抗在空气中自由飞舞的病毒,人一时间很难说清对世界杯是爱是恨。
不用太计较蒂特为何让罗德里戈这样年轻的球员去踢第一个点球。他年轻,抱着球走向点球点的那几秒钟不停祈祷,看不出一丝自信。但你不能说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去年在欧冠,他就是大场面先生,胜负的决定者。但这是世界杯。就像当年的华金。在世界杯踢丢点球是他一生的痛,但绝不后悔。我只是没想到,做好心理准备来送别莫德里奇,最后却送走了内马尔。
内马尔抱住罗德里戈的一刹那,我有点感动。原来人类社会中最快乐的那一类也要三不五时承担这样的痛苦和悲伤。巴西人尚且如此,何况中国人、美国人和场边那些假扮巴西球迷的南亚北非穆斯林兄弟。
教育城,教育城。不教育教育你可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