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代表个人观点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王勤伯
山东拿了中超冠军,但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这时候还有人出来论证说民营企业搞足球全线衰退,而国有企业在此时此刻体现了优势和责任感。这是想要呼吁国有企业一个个站出来,接盘疯狂烧钱的中超金元足球吗?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曾说过,中国职业足球在2021年末其实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生死关头。因为金元足球已经证明了在竞技和社会效应两方面的失败,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所做的仅仅是以足球的名义把大量资金送出国,霍拉布钦、拉马达尼等受到过洗钱、逃税国际调查的大经纪人和民营企业投资的俱乐部做过交易,同样和国有企业投资的俱乐部频繁(或多次)做交易。
中超公司目前在为经营困难的中超球队提供参赛费用,这算是中国足协尽了一点义务。足协参股职业联赛,是一项和世界任何顶尖足球国家都不同的“中国发明”,现在足协当然应该把钱回吐出来一部分。
今年开始实施的中超队名中性化是一个有益的措施,这是中国足球必须走的道路,把俱乐部从企业老板手中还给城市、还给社区。在民企普遍遭遇困难的时候,国企接盘属于自然现象,但如果认为国企继续接盘中超的金元足球体现了社会责任,那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今年江苏各大国企没有出手接过苏宁留下的烂摊子(以及无法接受的要价),倒是体现了社会责任,江苏足球还会回来,但苏宁一边烧钱一边砍青训队伍的模式绝对不能再重复。
职业化到底好不好,这些年媒体上一直都在争论。如果我们要溯清问题根源,其实需要问的是:中国足协搞的职业化好不好?实际很多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中国足协始终在职业化面前面临着两难选择,一边是通过职业化为自己谋取实实在在的市场利益,这个角度说,足协内心必须指望中超投资者烧钱,前面有一些年份,中国足协真的很有钱。另一边则是成为职业足球的规范者,成为职业足球和业余足球的平衡者,这就使得足协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疯狂投资者的敌人。把中国青训的落后归结于无人踢球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实际情况是基层足球的积极性从未得到过有力的扶持。
办法其实是很多的,青少年足球和草根足球需要的是比赛,有赛事的创办才能有俱乐部。例如在禁止企业冠名球队的同时,却为企业冠名青少赛事、地区赛事提供协助。甚至为中超中甲设置渐进式的准入制度,一个企业要想成为职业俱乐部的主人,必须拥有对青少、地区赛事长期等额投入记录。这样的准入制度本身就可以对企业的投入稳定性进行天然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说,足球民企的全面退潮是一个对金元足球拨乱反正的历史机遇。中超之前疯狂烧钱的根本原因在于,足协原来培植的职业联赛系统是格外脆弱的,在金元攻势面前毫无自我调节能力。不久前媒体曝光的“李铁产业链”更说明了一个可怕的后果:我们数量有限的专业人士在成为真正优秀的教练、球员之前,已经全面经理人化、企业主化。
中国足球和世界先进水平越走越远,原因在于根本就没有人热衷于研究国际足球发展大势并不断放进青少足球实践,每次“改造”都在从头再来从零开始,没有积累也没有钻研。这是前文提到的“职业化足协”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足协以为把职业联赛视作重点可以解决技术问题,而作为一个国家足球竞技研究和培育系统的“足协技术部”是彻底瘫痪的,从成绩角度说甚至可以认为形同虚设。
这方面我倒是认为,如果陈主席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其实还不如把技术部门交上去,足协专心搭建基层足球体系,同时设计和维护好健康的职业联赛体系。既然游泳、田径等项目能够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和经验并取得成效,为什么足球收获的是相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