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王晓瑞报道
中日之战前一天,中国队在1998年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2比0击败日本队的老视频在互联网上漫天飞舞。我仔细看了下比赛名单:只有当年的替补门将区楚良,如今还在国足阵中(守门员教练),似乎上世纪末的那场2比0,与现在的这支中国男足没有太多关系。而那支中国队的一半班底,后来都成为了2001年冲入世界杯的中坚力量。可人们不禁要问:超过20年不胜日本的魔咒何时能够打破?中国队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再进一次世界杯?
如果看过上一轮的澳中之战,中国队0比3惨败的结果,既没有给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也没法为第二个问题答疑解惑。时至今日,中国队究竟采用怎样的指导思想出战本次12强赛?这个问题,依然让人觉得似是而非而又含糊其词。首场失利后,从中国队内部传出的复盘风声,是足协高层和教练组认定“低估对手”。于是,“变阵说”、“大巴说”、“死守说”此起彼伏,看上去这一点都不像40强赛那支高歌猛进、连战连捷的铁家军,倒是越来越有5年前高家军投鼠忌器的味道。
确实,中国男足已经将近23年不胜日本。哪怕是在对手只遣出J联赛球员参加的东亚杯上,8次对阵,也只取得4平4负。其实,中国队超过20年逢日不胜的历史,与之前32年逢韩不胜相比,并无特别之处。但按照中国人的说法,逢韩不胜,是从首次交手便把这项纪录延续,是从起跑一开始就在落后韩国队,但逢日不胜绝非如此。回想起1987年第24届奥运会预选赛东亚区决赛轮,中国队还能在主场0比1不敌日本队的情况下,前往东京以2比0获胜并取得入场券,中国足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是领先日本足球。或许正是基于这种心理,人们更愿意拿出98年东亚四强赛的2比0胜绩而不断回味,却没人想起再看一看2000年和2004年两场刻苦铭心的亚洲杯对日之败。
但其实在最近30年,中国足球数次夭折于世界杯预选赛,日本队都未曾扮演“凶手”,相反还在1982年世界杯预选赛第一轮,被中国队以1比0击败。可伴随世纪之交的几次切磋,以及中日对抗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两国足球的国际地位和发展方向早已不在一个层次。所以,哪怕是在7日这场12强赛再次输给日本人,恐怕中国球迷也会不足为奇。一件重复了20年的事情,即使再延续20年也是拥有足够的依据,而至少在第一场比赛,中国队的表现,根本无法让人燃烧起来对抗亚洲超一流强队的信心。
实际上,相比何时能够战胜日本队,中国队现在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何时可以找到自己的12强赛节奏。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在最近20年土帅执教期间,中国队每逢重大比赛,总是会在是攻是守的问题上模糊不清。上一届12强赛,高家军从一开始就是扎进篱笆,提前两个月特训5后卫战术。可三场比赛下来,小负韩国、叙利亚,战平伊朗,依旧引来不少非议甚至骂声,最终直接导致国足在塔什干破釜沉舟从而完败崩盘。而此番李铁带队出战12强赛,本能地延续了40强赛4连胜的对攻阵势。可在关键时刻,还是出现在攻与守抉择上的犹豫和彷徨。比如安排于大宝首发同时拿下王刚,以及开场15分钟的全线退守,都足以折射出铁家军在战术思想上的瞻前顾后,而这样的桥段早就在历届国家队反复上演,一点都不让人感到新鲜。
尽管在12强赛开打前,中国足协给予李铁一份5年长约,表达对于这位本土少帅足够的力挺,但中国足协是否真有耐心不计任何得失、不计任何骂名,让他连干5年?恐怕现在谁也无法给出一个结论。可眼下的问题不只集中在足协身上,对阵日本,又会不会出现李铁对于自我战术理念的主动或者被动式否定?这同样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究竟是坚持还是妥协,如果妥协,主动抑或被动?0比3输给澳大利亚后,一夜之间,中国队的内部,仿佛再现数十年来每逢大赛必有的暗潮涌动。
其实不论李铁是否变阵,抑或究竟用不用上李昂、池忠国、徐新等人,根子还是在于足协决策者们。所谓用人不疑,至少从目前来看,中国足协还在坚决贯彻这一方针,但是否真正能够做到疑人不用,恐怕这个问题的评判权,还要交予12强赛本身。但根据记者了解,以中国队目前准备中日之战的节奏,大概率还要主动求变。表面上来看,这是中国队向现实妥协的一种务实选择。可让记者担心的是,就怕中国队开局不利,又要临场朝三暮四,左右摇摆。那样的话,中国队可能又要踢出一场不伦不类的比赛,甚至还有将足球场变为拳击场的潜在危机。
毕竟以中国球员的技战术素养和宏观理解能力,如果不能清晰领会教练员意图,无法在比赛中沉着应战,那就只能听天由命,祈祷球队在比分上始终不会落后。其实,这也正是李铁执教中国队以来最让人担忧之处——逆风球怎么打?会不会打?敢不敢打?
从这个角度来讲,和澳中之战一样,还是让我们祈祷颜骏凌能有更多的神勇扑救,哈里发国际体育场的门框和门柱更加给力一些吧。
中国国家队预计首发阵容(532):
门将:颜骏凌
后卫:王燊超、李昂、蒋光太、张琳芃、王刚
中场:池忠国、吴曦、金敬道
前锋:艾克森、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