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王晓瑞报道
东京奥运会前,记者在撰写男足稿件《还想夺牌免兵役呢?韩国国奥2012奇迹难再来》时,直言韩国队很难复制伦敦奥运会上夺铜的奇迹。理由非常直接:对比2012黄金一代,适龄球员中,能像当年奇诚庸、具滋哲、池东沅、金甫炅、金英权那样达到国家队主力水平的精英寥寥无几。而在超龄选手之中,金鹤范也没得到最为心仪的孙兴慜和金玟哉。但伴随奥运会比赛的深入,记者愈发觉得,上述差异只是停留在表象上,根源是在技术层面。
技术≈技能≠速度
特别是在品读《京乡体育报》的那篇评论后,技术问题就是更加值得深思。所谓技术,其实是和中国媒体、球迷长期看待的“脚下技术”还是有所区别。技术,也应该包括防守、选位、跑动甚至决策技术,也可以说是位置技术。正如那位韩国记者所言,个人技术是由技术和感觉所构成的,而射门和传球只是属于一种技术技能。
这不由让记者回想起昨晚的另一场比赛上海德比,海港队所打入的唯一一粒进球,是拜奥斯卡引领反击完成。而在李圣龙启动速度狂奔那一瞬间,申花队是有两名球员莫雷诺、吴曦分居左右。但莫雷诺根本就没启速跟住李圣龙,吴曦倒是一直回追,但也是在奥斯卡持球降速之时,才在大脑意识上做出决策,并朝向李圣龙狂奔防守。可惜反应还是慢了半拍,当然吴曦在做出决策之前,也是需要谨防奥斯卡采取另一种选择(比如分球至其他队友或是直接射门),所以在行为上,他始终是被动一方。但是,这一粒进球过程充分反映出超级球星、中国球星、草根球员和老迈选手之间的技术差异:奥斯卡的观察和传球、吴曦的决策和跑动、李圣龙的前插和奔跑、莫雷诺的懈怠和体能……而在足球场上,往往决定比赛走势的,就是优秀球员和一般球员之间的技术差距。所以,有人说西班牙、墨西哥在世界大赛上的很多进球,都是依靠团队配合,但实际上,团队进球的根基是由一个又一个个体技术所组成。套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足球场上,没有技术,就是啥也不是”。当然,我更愿意以“能力”来代替“技术”这个词语,以免与中国媒体和球迷所认知的“脚下技术”所混淆。
回到韩国国奥队这个话题,其实,缺少诸如奇诚庸、具滋哲、金英权这些顶尖球员的本质,是这批韩国球员位置技术能力的下降。比如奇诚庸的斜长传调度和大局观组织技术,这支韩国队无人具有这番水准。而像金英权的补位和协防意识,更是朴志洙,郑泰昱所不拥有的(相信广州队球迷更有深刻体会朴志洙和金英权的差异),包括守门员的扑救技术,对阵墨西哥一战,韩国队63分钟被对手连灌5球,而且是在墨西哥队只有6次射正的情况下。守门员宋范根的发挥备受批评,韩国媒体认为“这是守门员技术水平低下的表现”。其实在韩国队出征之前,韩国各界就对超龄球员没有用在守门员位置上颇有微词。毕竟宋范根相比“美妆门将”赵贤祐还是经验不足,而且也曾多次在联赛和亚冠出现失误,比如2019年亚冠1/8决赛全北两回合对阵上港,就已经说明很多问题。
其实,宋范根本是金鹤范倚重的核心球员,此役发挥不佳的中后卫郑泰昱也是如此。他俩在2018年亚运会已获免兵役,完全不必参加奥运会,但老金还是非常偏爱二人,希望可以相助一臂之力,可最终就是他俩出了问题。而我想指出的是,宋范根、郑泰昱虽然成名多年,也有亚运会和U23亚洲杯夺冠经历,但迄今为止,从来没有进入国家队主教练保罗·本托的法眼,这里面的根源问题是什么呢?
相反,作为前葡萄牙国家队主教练的保罗·本托在挑选国奥球员跳级时,长期只是看好两人——李东炅和李刚仁。2019年世预赛40强赛期间,他俩就被选入国家队。但在当时,李东炅只是K联赛二年级新生,名气和资历都不突出。保罗·本托的选人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出发,而通过东京奥运会足以证明,当韩国队踏上国际大赛对阵世界强队时,也只有李东炅和李刚仁能够与之一战。李东炅在对阵墨西哥时梅开二度,李刚仁在本次奥运会上也有3球入账。而当初在奥运会预选赛上绝杀中国队的李东俊,虽然此番也是锋芒毕露,但在交手墨西哥时,却只能在局部进攻上制造威胁。说到底,他还是以单纯的速度作为法宝,这一招可能在亚洲足坛或者对阵世界二、三流球队时比较管用,但遇上诸如墨西哥之类的世界强队,则是非常容易受到限制。
其实在中国足球界,人们经常会把脚下技术和生吃速度进行混淆。可是在真正的行家看来,速度最多用作秘密武器而已,最核心的因素还是技术。因此像曹赟定、杨立瑜包括韦世豪这一类球员,迟迟不能得到国家队教练的重用(尤其是外教),其中缘由不言而喻。事实上在国家队今年6月出战40强赛期间,技术型球员或者说基本技术达标的均衡型球员成为主流,比如张稀哲、金敬道、尹鸿博。而上述者根本就不是单纯依靠速度打天下,中国球迷朝思暮想的“一脚长传,直接狂奔”的“小摩托式”踢法,其实很难在国际大赛中收到成效,尤其是对阵那些有过世界杯经验的球队。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中国足球素养低下的一种体现。
押宝本托的良苦用心
经过多年的深入反思,韩国足协已经意识到技术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俄罗斯世界杯后,他们请来保罗·本托。其实,本托的带队过程也很受到争议,韩国队在2019年亚洲杯和东亚杯上的表现,并不令人完全服众。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在过分追求技术的情况下,失去了凌厉的进攻效率(比如亚洲杯1/4决赛0比1卡塔尔、东亚杯1比0中国、40强赛0比0黎巴嫩等),本托没少受到批评,但韩国足协始终对他予以力挺,这也再度说明:韩国足协坚定技术足球的改革始终没有动摇。
只是在韩国足球界,很多技术出众的球员都是富有个性,甚至被视为“刺头”。比如在本届奥运会第一场拒绝与新西兰球员赛后握手的10号李东炅,被外界批评为“你家长没教过你礼貌吗?”,但实际上在4场比赛下来,他却成为韩国队阵中表现最好的球员,也是1/4决赛对阵墨西哥时唯一可以制造实质性威胁的球员。而来自西甲瓦伦西亚的李刚仁,也在第三场小组赛鸣哨后,因为在球场上质疑并怒喷队友,“为何害怕受伤选择倒脚拖延时间”从而备受非议。而联想起出道巴萨青训的“韩国梅西”李昇祐,那是一名更加不折不扣无法融入韩国文化的个性球员,也因此受到不少质疑和打压。至于当初在长沙中韩之战“报复”尹鸿博的黄喜灿,同样也是因个性出众而著称。
实际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难理解,正是《京乡体育报》记者金世勋在评论中所质疑的“学院足球”——追求以一球优势取胜的足球,追求不能输的比赛。某种程度来讲,这不就是中国足球多年以来“政绩工程”的另一种体现吗?其实,这批韩国国奥球员有一部分者(97/98年龄段)是在2017年U20世青赛闯入16强,还有一批小年龄段球员,是在2019年U20世青赛夺得亚军。但在那两项大赛之中,特别是两年前在波兰的惊世之作,韩国队依靠的法宝,还是组织力、精神力和战术力,而这也是韩国足球近十年呈现出“青少年球队成绩显著、上升至成年队表现欠佳”的核心原因之一。所以在韩国足坛,只有个性化球员才有可能成长为技术型精英,而有很多人的天赋,其实是在年少过于功利化培养模式之中被磨灭了。
这不由让我想起希丁克2001年接手韩国队的名言,“韩国足球首先是要改变长幼辈分等固有观念,而其实韩国球员的左、右脚技术非常均衡,问题并不出在天赋上面。”
现在,韩国足协已经把宝押在保罗·本托身上,但只凭借他一个人,也只是能够在国家队层面做出改革,何况韩国队这次12强赛又是分到死亡之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阿联酋,出线之路布满荆棘。可相比中国足球,韩国足球至少已经在学术层面,意识到核心问题的关键点,而这也是一国足球发展到瓶颈期所必然产生的反思。
只是中国足球直到现在,还根本没有任何学术层面的业务大讨论。这些年来,也就只有《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训练大纲》最最基本的突破。中国足球应该怎样培养什么类型的球员?如何发展自己的技战术风格?如何从邻国强国身上取长补短?十分可惜,中国足球的人才培养,还是停留在最为基础的基本功训练以及体能强化,而足球界的领导们似乎也是无心此事。这也不能怪罪他们:当一国顶级联赛近十支球队欠薪严重,陷入经济困境之势,物质上的温饱问题确实更为重要。当然,冲击世界杯的政策工程,依然还是永恒不变的头等大事,可问题在于即使中国队闯入2022年世界杯又能如何呢?中国队又不是没有进入过世界杯!中国足球的现在,真是让人觉得一片狼藉。
所以,我说韩国足球处在瓶颈期,而中国足球才只是爬坡期,甚至只能说是刚爬起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