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原创
崔康熙犹如一股清风,一扫中国足坛的沉闷。无论是去年足协杯决赛“三闷棍”打得李霄鹏没脾气,还是刚刚结束的德比,险些让佩雷拉吃一记大闷棍,越是在关键时刻,老崔似乎总能憋出一些“大招”,让人眼睛一亮。
老崔是如何憋出这些大招的呢?我们不妨从他遇到的鲁能、上港这两个对手身上的来寻找线索。
去年足协杯的鲁能,与今年争冠组的上港,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率先取得了对崔康熙球队的领先。鲁能是在足协杯决赛的首回合1比0领先申花,上港也是在争冠组两回合的德比战中率先进球,1比0领先崔康熙的球队。结果,鲁能次回合就连丢三球,被申花翻盘。上港这次则是在补时阶段,被申花绝杀追平。
如果争冠组的比赛按照主客场算分,申花这次客场进球数领先,被淘汰的将是佩雷拉的球队。也就是说,如果这次两回合的德比不是发生在今年特殊的赛制中,而是在以往足协杯中,按照这次的比分,昂首晋级的将不是上港,而是申花。
鲁能和上港,面对崔康熙,竟然都没守住1比0的优势。如果仅仅看球队的纸面实力和同期的联赛战绩,鲁能和上港无疑都优于崔康熙的申花。但是,无论是李霄鹏还是佩雷拉,面对背水一战的崔康熙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过于精明,过于保守。他们在领先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守住微弱的优势,而不是鼓足勇气扩大优势。
23日的德比大战中,阿瑙托维奇在场上算是威胁比较大的。他不仅贡献了有质量的射门,而且还参与了上港得分的那次进攻。佩雷拉过早地换下状态不错的阿瑙托维奇,让申花最后的反扑更加肆无忌惮。
赛后,佩雷拉承认并不是因为阿瑙托维奇的状态不好,而是希望通过换上体能更充沛的李圣龙来获得机会。其实,这不是佩雷拉的昏招。恰恰相反,他每次换人,都有很明确的战术意图。比如,他将于海换上,将阵容调整为五后卫以增强防守。事实上,佩雷拉是一个精于算计的教练。这与过去中国足球“保平出线”的软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战术上精于算计,在一场普通的联赛中或许是优秀教练的标配,但一到淘汰赛遇到崔康熙这种破釜沉舟的对手,就显得过于保守,自废武功,给对手可乘之机。
阿瑙托维奇下场之前,崔康熙已经几乎一口气换上了四名攻击型球员。理论上,已经领先的上港的确需要加强防守。但是,崔康熙如此执着于进攻,其实也是有极大的风险:人盯人的防守战术,已经过度透支申花队员的体能。比赛最后申花接连出现了球员抽筋的现象。此时,上港最有效的防守恰恰倒是进攻。
佩雷拉当然看到了申花防守的问题。他证实,换上李圣龙就是想利用对方逼抢能力下降,增加前场的穿插获得机会。问题是,面对这样的难得的机会,佩雷拉为何不愿意加强攻势,反倒拘泥于1比0的比分,自缚手脚?
归根结底,佩雷拉想的是如何能守住1比0。比赛中,有一个细节,佩雷拉的助手捧着IPAD一直在紧张的算计着,不时与佩雷拉交流。这显然是一个有高科技装备,非常职业也很现代的教练团队。但是足球场上,需要理性,但更需要勇气、常识和直觉,过于依赖看似精明的理性的算计,在关键时刻常常会弄巧成拙。
本轮中超联赛,京鲁之战的视频裁判对于格德斯的犯规判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从视频回放来看,格德斯对李可的这次防守,更像是一次合理的身体对抗。主裁判当时凭借常识和经验,并不认为格德斯犯规在先。但是,在视频裁判的介入下,格德斯却被判犯规。
视频裁判的引进,的确会减少很多误判。但是,今年中超赛场出现这么多争议判罚足以说明,足球场上不仅需要高科技明察秋毫,更需要裁判有使用常识的勇气。过度依赖高科技,会损害裁判合理运用常识的勇气。视频裁判对格德斯的判罚看似精准,却有画蛇添足之嫌。按照常识,这个球如果不判犯规,争议应该不会这么大。
关键时刻,裁判需要合理运用常识的勇气,主帅同样如此。
其实,如果23日的德比大战不是发生在今年这样特殊的赛制中,只是正常的联赛。崔康熙未必甘愿如此冒险。毕竟,人盯人的申花队员,一旦被上港队员通过大范围的传递调动开来,申花的防守很可能会瞬间崩溃的。所以,如果是常规联赛,这场德比未必会如此惊心动魄。
但是,淘汰赛的关键时刻,交战双方的勇气却能爆发惊人的能量。因为,背水一战的教练会在排兵布阵上更果敢。而且,此时教练异常的勇气,也极具感染力。
我们看到,孙世林在替补席上就提前进入了狂热的战斗状态,甚至因此还领了一张黄牌。在比赛最后时刻,孙世林特意与姆比亚拥抱,彼此打气。这些细节,无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三军用命,将士用心的强大气场。反观去年的鲁能,今年的上港,显然很不适应对手这种超强的气场。
崔康熙每到关键时刻都能憋出大招,并不是他一定有多么高深的战术,而是他更单纯。从他的表现看,他只是遵从了足球场上一个众人皆知的常识:两军对垒勇者胜。
崔康熙现象,其实给我们一种提醒:在越来越依赖靠科技,精于理性算计的中超赛场,保持常识和勇气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