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林良锋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这个道理适合研习传控的球队。最近的欧冠和欧联,频繁出现后场被对手抓捕的狼狈场面。欧联半决赛国际米兰大胜顿涅茨克矿工,欧冠半决赛莱比锡RB不敌巴黎圣日耳曼,这类事故不下一次:一方在紧逼之下,危急关头仍拒绝大脚解围,试图倒脚将球导出后场,结果遭群抢擒杀,腹地丢失球权并最终丢球。皇马被曼城击倒,曼城被里昂淘汰,以及传控打法的源头巴萨遭拜仁蹂躏,也是同一原因酿成的惨案。
拜仁和巴黎会师决赛,两队一路上都尝过紧逼导致对手后场失误的甜头,也都有过自己遭对手紧逼犯错的教训,只是没造成什么后果。最终决战,拜仁不会放弃紧逼,巴黎也不敢任由拜仁传控,冠军归属或许会是一次失误来决定。
紧逼,传控的帮手
巴萨早已是各队值得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7年前的半决赛,两回合遭拜仁7比0摧残。那时的巴萨虽因梅西受伤打了折扣,但还不能赖阵容老化,体能不济。再看得远点,克鲁伊夫最后一次欧冠决赛,巴萨被AC米兰捶了个4比0,也是全场被抢得喘不过气来。萨维切维奇的吊射破门,浓缩了传控的致命弱点。随后十年,夺冠标配,是中场有绞肉机保护大巴,前场有人穿针引线,前锋不需要过硬的摆脱能力,练好一蹴而就,万事大吉。
瓜迪奥拉的曼城连续4年进不去四强,促使业界深思:是传控走进了死胡同?还是需要过硬的金刚钻才行得通?巴萨决赛惨败米兰,瓜迪奥拉是亲历者。那场比赛也播下一颗种子,瓜迪奥拉在巴萨出道,琢磨出小个对抗大个,技术制约肌肉的方子:以传控代替防守,降低球权交替,确保主动权一直在自己手里。这是一个取舍的问题:阵容技术含量高了,必然要在拦截和力量上做出让步。瓜走得有点远,他甚至把这个概念灌输给后卫线和门将。
巴尔德斯、诺伊尔和埃德松,高矮胖瘦,共性都是脚法极好,拿球不慌。诺伊尔一度成了拜仁和德国的清道夫。巴萨的确做到了:极盛那三年(2008-2011),无论什么区域拿球,无论谁拿球,个个不慌不忙,小范围传递,大范围转移,精致通透,细腻悠扬。全球金主趋之若鹜,奉为圭臬。如果莽夫加图索(他本人被视为挑水工的典型)也把传控视为制胜途径,可见“流毒之广,植谬之深”。
矿工、莱比锡以及巴萨死法相同,但原因各异。巴萨在横行足坛的三年,同样讲究前场紧逼和快反。但人们只看到了巴萨将一场控球提高到令人恐怖和生厌的地步,却忽视了该队个个是金刚钻,压力之下处理球绝不走样的一面。巴萨将本来是进攻一环的技术运用到防守,让大部分对手在近乎窒息的环境中无可奈何。
紧逼,传控的天敌
怎么破?
打法总是互相促进,互相吸收的。传控的基础是人人都有金刚钻,而判罚的尺度大幅向技术型球队和球员倾斜,又是这个打法得以盛行的外部因素。1970年代,巴萨做过这样的尝试,但当时裁判仍偏向纵容防守,球员不像现在一碰就倒,身体对抗越来越少。1974欧冠半决赛,巴萨客场被利兹联抢得过不了半场,克鲁伊夫在前场孤立无援。20年后巴萨决赛负于米兰,复刻了那一幕。如何避免技术好的对手牢牢控制皮球,在倒脚中被生生闷死?
所有球队都在思考怎么破巴萨,有的人愿意等,“耗完这批球员就有解了”;有人琢磨出反措施:既然源头在后场,何不将防守倒置,放到前场去打乱、打断对手小组渗透?
怎么紧逼?传控的特征之一,门将和后卫绝不轻易开大脚(长传准头不如20米以内的地滚球),这么做无异于主动交出控球;中卫分伺禁区两角,边卫前移;防守中场后撤接应门将,引球出击。紧逼门将、中卫和防守中场,迫使对手在腹地犯错,就是破传控的杀招。
毕竟,将传控玩得出神入化的就那么寥寥几家,大部分球队技术达不到要求,一抓就有。过去三年,前场紧逼频频将传控打得落花流水。紧逼也是技术活,还要求极高的协同,否则一个人抓几个,累死也摸不到球皮。紧逼也不是现在才有,1980年代末就有球队进行过尝试。霍德尔回忆效力摩纳哥的那几年:我们会在某个时段突然发起群抢,一发信号全队启动。但他又说:这个打法极耗体能,偶一为之还行,不能成为默认模式。
30多年过去,球员的体能大大提高,另外一项因素也对群抢很有帮助——十年传控下来,足坛潜移默化,场均中短距离的传球大幅提升,但大部分专项技术退化,特别是长传,传中、头球和铲断。瓜迪奥拉说他的球队不练铲球,绝不是开玩笑。本届欧冠欧联紧逼卓有成效,检验出很多玩传控的球队,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有短板,紧逼中忙中出错。教条地执行不开大脚,加速了自身崩溃。
传控还有前途吗?如果你有足够的金刚钻,当然还有。但要是技术不过硬(说的是所有专项技术),还是避免铤而走险,引火烧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