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原创
姚明在两会上的提案题为《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姚明说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上了热搜。其实不用看提案的完整内容,光是热搜的这一个短句就足够我们琢磨许久——或许有不少人没有读懂姚主席的意思。
(一)体育和教育 谁离不开谁?
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对于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教育离不开体育。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四年本科,一般中国人用16年的时间接受“教育”,最终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姚明想告诉大家,在对一个普通人的培养过程中,体育的存在必不可少,它帮助强健我们的体魄,锻炼我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面对失利和胜利时,处理各种情绪的能力等等。所以说体育离不开教育,即便我们不以职业体育为目标,甚至不以靠体育上个好大学为目标,体育教育一样必不可少。
但其实这只是姚明“体教融合”提案的一部分:鼓励中小学校与体校加强合作;体校教师进教师编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纳入教育系统统筹;提高基层教练员、裁判员待遇,鼓励基层教练员参与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姚明提案还包括:建议将适龄体校学员、专业运动员全部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升其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体育离不开教育。
这句话的偏向是:我们培养的目标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运动员。当你这样理解时,希望解决的问题就变成了:中国职业运动员的选材,以及职业运动员在被淘汰之后该何去何从。
姚明今年的提案由这两部分组成,也基本延续了往年的思路。
(二)体育教育=跑步+引体向上?
今年两会还有一个提案上了热搜,“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有不少人将这两个提案放在一起讨论。在姚明提案的微博热搜之下,也出现了这样的评论:我也觉得挺对的,所以从娃娃抓起可好?你别让我考前突击啊。
这又是对姚明提案的一大误解。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教育必然要考试,而体育就等于跑步、引体向上等可以量化的运动,因为这样方便考试。
但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如果“体育=跑步+引体向上”的话,那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强健体魄,但怎么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面对失利和胜利时,处理各种情绪的能力”呢?所以真正应该在我们16年的学生生涯中普及的体育教育,是篮球、足球,棒球、网球等等各类丰富的运动项目。
当姚明拿自己女儿举例时,他也说:我要求她至少参加学校的一个体育社团,首先是锻炼身体;其次让她融入一个新环境,和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孩子在一起。不断更新的环境可以提高她的适应能力,因为赛场就是一个小社会。
所以姚明当上篮协主席后,实际在推广的,并不是“100米跑进14秒及格”,而是各级校园篮球联赛。
(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既然姚明想要推广的体育教育不是能考试的那种,那么问题来了:
谁关心呢?
教育=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在这种观念下,没有姚明口中的“体育教育”存在的空间。也正是因为如此,姚明在2013年成为政协委员以来,就一直为校园体育奔走呼喊,从对体育人才选拔的重要性,到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个遍,但都反响平平。
台湾有高中篮球联赛(HBL),决赛时的观众能填满整个台北小巨蛋,日本有甲子园,他们的高中生都能在运动场上挥洒青春热血,我们的高中生热血都洒哪去了?
最近几年耐克高中篮球联赛在中国很火,喊出的口号是“一生只有一次耐高”。其实,这个口号是从HBL移植过来的。台湾媒体称,耐克每年会组织大陆高中的校长去台湾学习HBL的成功经验,但这个成功经验哪是像一句口号一样,想学就能学的?
在大陆,“一生只有一次”的不是耐高,而是高考。在这里,每年有大约1000万的考生等着“一考定终生”,篮球?对不起,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