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降薪打响中国足球保卫战

严益唯04-13 08:30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严益唯

4月9日,中国足协公布了一则公告称,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召开研讨会,合理降薪成为共识。

从足协的公告看,这次降薪的起因是:“受疫情影响,今年中国各级职业足球联赛全面推迟开赛,职业足球俱乐部及投资人普遍面临经营困难,俱乐部关于适度减负、合理降薪的呼声强烈”。但是,据媒体的报道,以及记者的了解,事实与此还是有一些出入的。

俱乐部没有足够心理准备

首先,公告说俱乐部呼声强烈,有些言过其实。一位俱乐部人士说,他也听说有俱乐部是有这想法,但是谁都不愿意主动挑这个头,只想随大流。他很奇怪这次降薪怎么突然之间就炒起来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中乙球队赛季投入的中位数大概为4000万元左右。一线队员的年薪从十万元到一百万多万元不等,就算降低一成的年薪,省下的钱相对于赛季投入可谓杯水车薪。据媒体报道,很多匿名接受采访的俱乐部人士,显然对于这次降薪计划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其次,所谓职业足球俱乐部及投资人普遍面临经营困难,也不尽然。比如,2019年长三角一家有国企背景的中乙俱乐部投入竟然都超过了一亿元。

一位中超俱乐部人士的观点也颇有代表性。他认为,中超俱乐部的经营毕竟不像欧洲职业足球那样真正市场化,俱乐部资金来源很大部分是投资方赛季前就预算好的,俱乐部的联赛分红和其他营收只占俱乐部赛季收入很小部分。即便联赛推迟开赛几个月,对俱乐部的经营影响与俱乐部的投入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中国足协高调开启这次看似没有太大必要的短期降薪运动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职业俱乐部贫富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一边是不计成本烧钱的球队前仆后继;一边是足球资本寒冬袭来,中小俱乐部开始出现倒闭潮。经过十年金元足球的野蛮生长,中国职业俱乐部的发展极度失衡,严重威胁联赛的稳定。

为了防止去年上海申鑫俱乐部差点支撑不到联赛结束的情况再次发生,中国足协正在采取行动,加大了对俱乐部财务状况的监管。

这种高压之下,一些中小俱乐部管理者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钱袋子看得更紧了。到截稿为止,一家北方俱乐部今年一月份的工资都还没发,据说也不是没有钱,而是在观望中国足协的减薪政策。

像这样“技术性”拖欠工资的中小俱乐部并非个案。过去,有的中小俱乐部一年就发两次工资,年中一次年底一次。今年情况特殊,拖欠工资的理由更多,在联赛不断推迟的情况下,中国足协高调启动降薪,安抚一下中小俱乐部,顺便也消除一些恶意欠薪的隐患。

降薪实际意义可能不大

但是,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这次降薪的效果。因为对外援过度依赖,俱乐部拿高薪外援“开刀”的意愿不强。另外,据一位教练告诉记者,他们合同上也没有诸如因不可抗拒因素可以减薪的条款,即便减薪也是个人和老板协商,很难一刀切。甚至有教练认为,对于大多数俱乐部来说,联赛开始前降薪弊大于利,最后会不了了之。

不过,即便足协这次高调启动暂时性的减薪计划实际意义不大,但是对于业内人士而言,已经感受到了足球投资的一丝寒意。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认为,过去十年的金元足球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他们相信投资回归理性是大势所趋。“挣得多,不如挣得长。”一位教练说。

对于中国足协来说,这次降薪只是一次小插曲,目前主战场还是清理那些被认为有财务危机的俱乐部。

比如,天津天海之所以准入审核迟迟没有过关,就是中国足协要求该俱乐部投资方要提前将三亿元的资金打入俱乐部专用账户,确保俱乐部整个赛季能够正常运行。但是,俱乐部投资方坚持,需要在正式经营开始后,才能完成这笔资金的注入。

其实,除了天津天海,去年降入中甲的北京人和足球俱乐部也陷入了被劝退的境地。因为人和俱乐部投资方战略调整的缘故,中国足协已经不认为该俱乐部的资金足以完成今年的中甲联赛。现在,并不排除人和的中甲资格被剥夺的可能。

据说,足协已经做好了一个预案,一旦联赛下半年才能重新开启,将暂停中乙俱乐部的增补计划,缩减参赛队伍的数量,以现有获得准入资格的中甲俱乐部完成今年的中甲联赛。为了凑齐双数,最多增补一支中乙俱乐部。这样,中国足协也可以在准入门槛上对俱乐部继续施行高压政策。

从全局来看,4月9日中国足协公告的降薪计划,只不过是打响了中国足球终将要迎来的一场保卫战。中国足球近期需要保卫的是三级职业联赛的稳定,确保赛季中途没有球队退赛。更长远的,是要保卫职业联赛如何安全度过已经到来的资本寒冬。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严益唯

体坛周报资深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