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评论员 骆明
上轮英超,有5粒进球因轻微越位而被吹。VAR(视频助理裁判)现在面临的最大争议在于,“体毛级越位”有没有必要判?负责足球规则制定的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IFAB)秘书长卢卡斯·布鲁德对体毛越位明确表示了反对,他强调,越位改判必须以“清晰而明显”为前提。
我也觉得没有必要判,费时费力,去探究几厘米的越位,有必要吗?问题是,在用VAR之前,我们怎么知道是不是体毛级越位?而既然用了VAR,即使发现只是体毛级越位,又怎么可能不算?
有的朋友认为,从鼓励进攻的角度,可以定一个容错度,多少范围内的“体毛级”越位可以不算,但问题是,如果比这个“官方容错体毛级越位”只多出了5厘米,该不该算?裁判仍然要花几分钟来判定,然后又进入新一轮争议……
其实,这些争议,与足球使用VAR系统的一个天生BUG有关。VAR有争议,这很正常,短时间内必须做出判断,场上和监控室里的裁判都压力山大,只要是人在分析画面,争议永远少不了。但最可怕的是什么?是VAR发现了错误,却无法推倒重来!
如此情况有且只有一种:一个前锋准备打门,而且这是个必进球,此时边裁吹罚越位。VAR一看,这球没越位啊,但这时不可能“倒带”、让这个射门重来一次,前锋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于是,现在很多边裁和主裁对拿不太准的越位会稍放一马,让射门动作完成之后,再回看是否越位,反正有VAR“保底”。我们可能潜意识里觉得,VAR抹杀了很多本可成立的好球。然而真相是,如果没有VAR,这些进球可能早被边裁吹掉了,甚至,很多本来离越位差得远的好球,也可能被误吹掉了!
正是裁判这种有意“宽容”,会让VAR更多地介入越位判罚,否则裁判的“宽容”岂不失去意义了?而只要VAR介入,必然要查个水落石出。因此,虽然我们都不喜欢“体毛级越位”,但要想避免,真的很难。
我曾经想过,是否从根本上重构VAR的使用逻辑。例如,是不是只有发现了裁判的重大错误——那种观众一看回放就都能明白的错误,VAR才介入比赛?
但这仍然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如果裁判以后只凭借本能来判断越位,不再给予宽容度,那错判射门队员越位、抹杀了好球怎么办?VAR岂不成了摆设?这样的尴尬,比“体毛级越位”可严重多了。
当然还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更先进的科技手段,推出“越位即时响应技术”,像门线技术一样,在瞬间判断越位与否,并作出提示(从来没人抱怨过“体毛级进球”吧)。不过,这比门线技术要复杂多了,球毕竟只有一个,门线也是原地不动的。而越位线在随时变动,越位的情况也千差万别,例如“越位但没有参与进攻”等。
科学家,看你们的了。
开个脑洞:可以在比赛用球和队员某部位都装上感应芯片。哪个球员在传球瞬间处于越位位置,系统便提示监控室里的裁判,如果VAR裁判认为“越位球员”得利,便立即提醒场内主裁。当然这得有个前提,以后判定越位,在有VAR的情况下,都以球员安装芯片的位置作为参考,例如“球衣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