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严益唯述评
2020版中超新政,最引人关注的仍然是中超外援方面变化。这次将外援的人数放开,同时又给外援一刀切设定了税后300万欧元的工资帽,有点左右手互博的味道。
外援名额放开,然后又担心俱乐部的财务压力过大,所以限制外援的收入。一边放水,一边开闸,这种纠结,是典型的中国足协包办到底大家长的作派,虽然顶着所谓“新政”的帽子,实际上玩法还是一样,就是非常随意,想到哪算哪,这也是为何出台了那么多奇葩政策的根源所在。
当初限制外援人数,推出U23新政,除了有栽培本土球员的意思,另外也有给俱乐部减负的意图。但,结果却导致本土U23球员的身价迅猛飙升;同时,外援人数减少,俱乐部就只能将外援身上不能省下的预算用在少数几位外援身上,外援身价继续攀升。本来就是严重依赖外援的中超俱乐部投入不减反增,以至于发展到如今,一个中超俱乐部一年投入10亿元级别都算寒酸的,恨不得都要进入保级的行列了。政策总是事与愿违,这就是中国足协政策的制定者政策定得太快,太随意的必然结果。
2020版的外援新政,对于球队实力的影响表面看是中性的,三个超级外援和四个受顶薪限制的外援相比,实力上很难说有多大变化。但是,相对于人员的限制,限薪比较难掌控。俱乐部仍然可能通过一些足协还没想到的方式来突破限薪令,实际上又回到了过去,对外援没有限制的时代。而且,注册外援人数增加,再结合归化球员的兴起,未来中超俱乐部的财务负担大概率是有增无减。
那么足协明明可以预期到这些结果,为何还是如此乐此不疲地推出新政呢?只能说无新政不足协,已经成了足协在改革的一个标签了,欲罢不能。越是有漏洞的政策,越是给以后的新政留下了空间,足协实在是进入了一个恐怕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怪圈。
其实,足协包办到底的大家长式的作派,不仅在新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国字号球队的选帅过程中同样一览无余。明明选一个主教练,目的是为了出成绩,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为啥非要一定给教练戴一个“洋”和“土”的标签呢?难道本土教练和外籍教练教的是两种足球,一定要非黑即白吗?
大家长式的包办,必然还会出现一种形式主义。为了给外界一种专业的形象,中国足协还有一个发明,就是教练的公开竞聘。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让候选的三名教练竞聘,然后选出一位。
中国足协的决策者心中难道不清楚即将去竞聘的三位国产教练的水平和特点吗?搞得如此兴师动众,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足协:不仅让外界看到足协在做事,而且很认真地在做事。只是苦了两位陪考的教练,还非得配合足协走完这个秀。
其实,足协更需要的是一个大纲性的政策,对自己的诉求要清楚,至于职业联赛各俱乐部的经营,国字号教练团队的工作方式等等,完全没必要事无巨细替人家包办。比如,这次外援的新政,放开外援名额和限薪政策并举,感觉是为了新政而新政。国字号教练的选拔,也完全没必要人为限定中外之别。
如果一定要出政策,足协更应该出一个让自己不再年年纠结着出新政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