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一切“照顾年轻人”的政策,都是好心办坏事

骆明11-27 15:55

体坛周报评论员 骆明

本赛季中超将在周末落下帷幕,关于明年中超的一系列变革举措也在紧锣密鼓地探讨中,并通过媒体公之于众,探探风声。一些关于年龄的提议引发关注,诸如“球队若多于8名26岁以上国内球员,则不可再引进26岁以上国内球员”、“中乙新赛季只能上3名30岁以上球员”等。

不难理解这些提议的初衷:中国不是青训水平差吗?那就让年轻人多踢比赛,让他们水平尽快提高吧。这与中超从2017年开始实行的“U23政策”异曲同工。且不说这些政策是否有悖劳动法规,仅从足球本身来看,这些举措无不严重违背了足球规律。

别人家的孩子

通常来说,职业足球运动员在20岁出头开始冒尖,25岁后逐渐达到身体和能力的巅峰。马拉多纳和罗纳尔多都是22岁第一次在世界杯出场,26岁完成捧杯梦想。梅西率阿根廷进入2014年世界杯决赛时也是刚满27岁。

当然,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早熟,成熟期可能提前。例如阿贾克斯现在提倡打破年龄限制,让17、18岁的小孩挑起大梁,代表作是德容和德利赫特,他们年纪轻轻便成为荷兰国脚,在欧冠中打出身价,登陆顶级豪门。

但那是“别人家的孩子”,中国足球完全相反。近十余年成长起来的中国球员,年轻时普遍接受的是不正确的青训,“落下的功课”太多。名宿沈祥福曾出任现在这支国奥的中方教练组组长,他直言队员“基本功太差”,临时带队时,他不得不向队员传授足球的基础要领。

于是,中国的青少年球队在亚洲已沉沦多年,只能赢赢超级鱼腩,对阵东南亚球队都难占上风。幸运的是,与东南亚球员相比,我们的球员还能在中超“淬火”,在大牌教练的指点下、在与大牌球员的对抗中提升自己,难有质变,好歹有量变。于是,我们的球员普遍“晚熟”,26岁才“开窍”,30岁才“踢明白”,基本落后欧美职业球员四五年。

接受“老龄化国足”现实

青训无法骤然改观,球员成熟期滞后,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老龄化国足”都会是常态。国足两周前负于叙利亚,队中有11人达到30岁,平均年龄28.6岁(叙利亚为25.5岁),首发阵容中更是只有3人低于30岁!

以前我们常感叹中国球员退役太早。感谢职业联赛的进步,有了外国高水平教练和专业团队的保障,不少老将火得很。39岁的郑智仍能率恒大战胜上港,周挺刚以40岁零291天成为中国顶级职业联赛最老球员,38岁的王栋在中甲上演两双表现……

我们应该接受现实,并珍惜“老将”。如果上述政策付诸实施,那么中国球员刚过23岁,基本功总算有了点长进,突然被U23抢走饭碗;过了26岁,刚有点“开窍”,却发现在中超找工作已不容易;到了30岁,好不容易“踢明白”,却无奈面临失业。他们如何持续提高自己?

毫无疑问,这些“土办法”损害了中国球员的正常成熟,将大大影响国家队成绩。过去我们经常批判“出线足球”,以伤害联赛的方式,来力保国家队成绩。而这些“照顾年轻人”的政策,既伤害联赛,又损害国家队。谁能告诉我,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是真没想通,或许我的足球智商需要充值了,恐怕还得办个5G流量包。

国奥打马来西亚都得靠绝平惊险出线。

高薪伤害年轻人

有人可能会说,U23政策,多少还能惠及国奥队吧?问题是,这一代(以及未来一至两代)球员青训水准不够,奥运会亚洲只有3个出线名额,国奥出线甚至比国足冲进世界杯还难,“拔苗助长"有何意义?

出线的好处虚无飘缈,坏处倒是实实在在。U23政策出台后,中超教练排兵布阵伤透脑筋,管理者出台各种变通规定。而更大的受害者,是球员自己。

“U23政策”出台后,年轻球员身价扶摇直上,薪水暴涨,不愿意留洋,留洋也是为了镀金回中超。目前正在讨论的政策,有一条是“U21球员年薪不得超过100万人民币”,难道这不是U23政策自酿的苦果?

年纪轻轻拿到高薪,无益于球员心态。尤文图斯的德国中场埃姆雷·詹,日前发表了一段令人深省的讲话。他认为,高薪是年轻一代不愿努力的一大原因,“如果在青年时代就买得起很多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你还会向谁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什么还要在训练场上折磨自己?

“足球从娃娃抓起”。中国抓青训,是应该抓6岁至15岁之间的“娃娃”。球员长大后,任其在职业联赛中优胜劣汰即可。年轻球员,应该在与中生代、老将们的PK中锤炼自己,而不是在保护中消磨斗志。真想出台政策,不妨照搬足球先进国家的经验,例如学习西班牙,让“B队”参加次等级职业联赛。

结论:中国足球一切“照顾年轻人”的政策,都是好心办坏事,一条都不该留下!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骆明

体坛+总编辑,金球奖中国唯一评委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