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爱平:国青之“死”只能靠中超外援政策来救?

葛爱平11-11 15:40

体坛周报全媒体评论员葛爱平述评

昨天爆出的最不幸的消息是,中国U19队在亚青赛小组预赛上1比4不敌韩国队,尽管小组赛2胜1负积6分获小组第二,但是相比较其他几支成绩最好的第二名,中国队只有一个净胜球,不能成为5支成绩最好的第二名之一而晋级,这是自1994年以来,中国U19队第一次不能入围亚青赛正赛。

根据比赛规则 ,11支小组第一和5支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二晋级。其他5支成绩超过中国队的小组第二的队是也门,乌兹别克,柬埔寨,老挝,越南。

这是一个新闻,播报完毕,下面谈一个新话题:中超的外援政策应该开放还是收紧?

据悉,近来足球管理层很烧脑,围绕着亚足联可能进行的改革寻求对策。

亚足联新一轮的改革方案有可能将目前的联赛3+1,注6上4,也就是将原来的上场3外援加1亚外,改为注册6外援上场4外援,这一变动,对于亚洲的足球联赛,影响可非同小可。

如果说过去还用所谓的“亚外”来充头面,现在便直截了当地把英超的半壁江山搬过来了。上场11名球员,有近一半的球员来自外援,你觉得比赛的质量会如何?可见,提高亚洲足球联赛的水平和关注度,亚足联可谓呕心沥血。

中国足协过去对外援的政策是上3名外援加1名亚外,去年以来开始改变政策,出台了新规U23政策,取消了亚外名额,硬性规定场上必须要保有U23球员,再到后来又改为U23与外援同数量……确实很挠头的。到后来,中超不仅比教练的临场指挥水平,还要考验“临场换人能力”,有的换人,甚至到终场前的一刻,就像围棋比赛的读秒到最后一刻才下子一样。这已经不是足球比赛了,让高度紧张的神经再绷一根弦。但没办法,为了完成U23的打卡,必须这样做。

中国足协几十年来的拍脑袋点子层出不穷,一个接一个,也从来没有人在事后验证过。

最近传来的消息,中国足协也坐不住了,也已经就之前上场外援名额和亚足联的新方案之间寻求解决办法:是依旧法,还是按新规?有消息称,中国足协也有可能跟上亚足联的步伐。

如果是这样,外援人数增加了,本土球员的空间更小,相信肯定会引起不小的反对意见。

比如,中超联赛,是中国人的联赛,上那么多的外国人,岂不是买了鞭炮让人家来放?又比如,中国球员本来能力弱,那么多外国人来抢了位置,中国球员更得不到锻炼机会,国家队还怎么提高?

——联赛为国家队服务,这是几十年一直存在的“主流”;

还有人说,孩子本来踢足球的不多,如果机会都让外国人占去了,更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去踢球了。提出这个观点的朋友还举了2005出生的这拨孩子,说他们是近几年来比较好的一批,如果他们向上的路子给堵住了,还有多少孩子去踢球?

——为让孩子的家长有信心让孩子踢球,必须给孩子们腾空间,这是对青训的善意关怀;

……

说起中国足球的下一代,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就拿昨天的U19亚青赛来说,中国队25年首次没资格参加正赛,在中国足球的伤心薄上再添一笔。

这3场比赛我都看了,2比0胜缅甸,2比0胜新加坡,这两场比赛踢得都不好看,就像是一群没见过世面的中学生,羞涩,连说话都不敢直视对方。相比之下,第二场比第一场还要好一些,好在哪?大场面的感觉好了些,有了些自信。

昨天晚上1比4输韩国,比分上看很吓人,但实际内容并没有那么糟,我甚至认为是3场比赛踢得最好的,从开始到韩国队点球领先,到下半时54分钟中国队扳回一球,必须要说明的是,小将陶强龙在禁区内停球转身爆身入网的进球,是本场比赛5个进球中最漂亮的。

这场比赛在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队还能对韩国队保持着压力,还有几次得分的机会。只是到了比赛最后阶段,体能下降,攻防失节,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比赛经验不足,导致在第89分钟和补时阶段被韩国队趁乱再入2球,崩盘了。

而在1比1甚至72分钟丢第二个球后,踢得要比胜缅甸和新加坡要好得多,感觉像是换了一支队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这批年轻球员除先天不足的硬实力不够外,缺少有质量的比赛的锻炼,比赛经验不足仍然是重要原因。而亚青赛这3场比赛真刀实枪的锻练,却也能使得他们踢得一场比一场有进步。

前天晚上,还看了一场U22队与泰国队的比赛,中国队2比1胜,并且场上还占有优势,这有点惊讶,别忘了中国队近年来对泰国队踢得一直不是很顺利,既赢球又保持场上优势的比赛,数起来还真的不算多。

是主教练郝伟特别有能耐吗?他接手这支队伍时间还不长,不能否认主教练的组织和指挥能力,但我更认为是这批U22球员相当多的都在中超打上了主力的原因。

泰国联赛水平比得上中超吗?正是有了中超这样在亚洲无论哪方面都名列前茅的竞技场,才能使球员获得更多的锻练和提高,就像球员留洋海外比在国内进步更快一样。尽管中国的青少年培养训练有许多不足,但是职业联赛还是能够给他们的成长多少补充一点。

这样一说,问题又来了,赶紧让外援走路,把舞台腾出来让自己的孩子多锻练,不就比赛能力、临场经验都有了吗?

是的。但是舞台也是有差别的,为什么球员留洋了就“长球”?说明什么样的舞台,出什么样的角儿。中超引进了那么多外援,不乏世界足坛球星,从而使得中超的整体竞技水平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比较一下职业联赛初期的90年代,或者十年前,现在的中超比过去的如何?举一个简单不过的例子,过去英国人会转播中超吗?

如果人为降低中超的水平,进一步限制外援的出场人数,看起来确实腾出了空间,但这是低水平的空间,这样竞争力低下的舞台,对年青球员的锻练价值又能有多少?

这几年接二连三的U23政策,收到什么效果吗?乏善可陈!这说明,人为地创造所谓的锻练条件的效果是零,甚至是负,因为在“创造”同时,还破坏了原有的设施,就好比强拆五星级酒店,硬是搞成农家乐一样。

中超应该是往五星级酒店发展,成为世界和亚洲足坛的著名品牌,还是做一个自娱自乐的农家乐,满足于每年的长假?

青少年球员的成长,是靠自己打出来的,靠哄靠捧,靠千万的呵护,是不可能出人才的。最典型的是前申花队和国家队队员祁宏,19岁打上申花队主力,后成为申花3雄之一,当时可没有什么U19,U23政策的。

还有一点更重要:职业联赛是为投资者和观众提供一个灿烂的足球舞台,是为让人们欣赏到更多的足球艺术和带来更多欢乐的地方,千万不要把职业联赛搞成所谓培养国家队的基地,这样的想法,不仅事办不成,本钱也砸了。有谁愿意花钱投资和观看缺少明星球员,水平低下的比赛?

话讲到这个份上,我想该明白的都明白了,还明白不了的,也真的不会再明白。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