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评论员 严益唯
广州恒大并没有改写中超球队无法攻克琦玉的历史。这是12年来,中超球队在这里第九次与浦和红钻交手,这是中超球队第七次在这里输球,除了2015年的国安和2019年的上港在这里逼平对手,中超球队竟然在亚冠史上从未在这里获得一场胜利。
12年前,浦和红钻首次征战亚冠联赛。2007年的4月11日,上海申花,成为在琦玉首支挑战红钻的中超球队。
那场比赛前,记者比申花提前一天到了客场。抵达当晚,浦和红钻的负责接待俱乐部的两位官员邀请申花的副领队和记者,一起在酒店用餐。为了避嫌,赛前大家都不谈俱乐部的事,他们关心的是中国的沙尘暴对日本的影响。
当时红钻已经是亚洲比较显赫的俱乐部了,拥有小野伸二这样的亚洲顶级球星,还有不少像阿部勇树这样同样有旅欧经历的日本知名国脚。红钻当时的外援,大都比同期的中超身价高。比如当时红钻的巴西大个子中锋华盛顿,两年后回到圣保罗,申花还询问过转会费,但1000万美元的报价把申花给吓退了。华盛顿当时之所以有这样高的身价,与他在红钻的成功有直接关系。这位巴西球员的身价和实力在当时的中超都是可望不可及的。
彼时的浦和红钻,在我这样跑中超的记者眼里,算是亚洲豪门了。所以,我对红钻一年的收支情况比较感兴趣。赛后,我和申花的副领队有些好奇问这两位官员,记得他们告诉我们,那时红钻作为J联赛的冠军,一年的投入差不多5千万美元左右。
对照当时的中超俱乐部投入,的确算是一个天文数字了。我们挺好奇的,投入这么多,那俱乐部的收入有多少呢?对方告诉我们,基本上也有4、5千万美元的收入,俱乐部的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
俱乐部投入高一些还能理解,这么高的收入,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意外了。当时在记者的印象中,申花在甲A球市好的时候,门票收入一个赛季也就一千万元了不起了。中国足协每年的分红,也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球迷用品销售更是几乎空白。
红钻的官员在我们的追问下,告诉我们,俱乐部最大的收入来源,还不是票房,而是球迷用品。也就是说,12年前红钻球迷一个赛季就要向俱乐部购买几千万美元的球迷产品。
12年过去了,中超的投入早已经超过了日职联,但是哪家中超俱乐部一年能够卖出上亿元,甚至数亿元的球迷产品?中超俱乐部赛季的投入现在动辄几亿元起步,申花每年超过10亿的投入,都一度陷入保级大战了。
中超俱乐部高投入的背景下,收入却依旧惨淡。2018年上半年,广州恒大淘宝出现了6.3亿元的亏损。根据公开信息,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收入主要来源是商业收入(赞助费),门票收入只占总收入6%左右,球迷用品在中超俱乐部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2年前那次比赛结束后,当申花队在机场候机时,很多日本人听说申花是刚刚与红钻踢完比赛,都很兴奋地用日语喊着红钻的名字。现在中超球队的死忠球迷也不少,而且球队到哪里都有很多自己的球迷跟随。都说琦玉是魔鬼主场,这个亚洲的“红魔”看台,气氛真的很像老特拉福德。不过,现在中超一些球队的球市的确也很火,球迷同样也训练有素,群众基础看似也很不错。
让人困惑的是,这些表面的繁荣却无法体现在中超俱乐部的财务报表上,相比浦和红钻,中超球迷对俱乐部营收的贡献实在太寒酸了。这种差距,其实就是球队底蕴的差距,就是球队所处足球环境的差距。
琦玉主场的“红魔”们,十多年前他们就开始几乎承担了球队一半的开支,可以说球队真正是球迷自己的,他们对球队的爱都是真金白银地体现的,自然是不会因为球队的成绩而变化的。中超球队呢?身价越来越高,看热闹也不少,但是却没有多少球迷真的会把自己的钱大把投入球队。表面上是中超俱乐部不太重视球迷用品开发,本质上,还是中超球队缺乏足够的球迷基础。
12年了,琦玉还是那个琦玉,红钻球员虽然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踢得还是那么有整体,有观赏性。这样的球队也给了球迷一种安全感,可以持续为它掏钱。
12年了,中超球队还有几家没有更换队名的?有几家没有更换过主场的?有几家没有换过老板的?又有几家还记得自己12年前追求的战术风格是什么的?……中超球队如此好变又是为什么?不想明白这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中超的所谓繁荣实在是可疑的。
就一场比赛而言,恒大完全有机会在主场翻盘。但是,恒大要像红钻那样,能够成为一支真正可以依靠球迷生存的球队,不知道再过12年有没有可能?别说恒大,就是全中超有一支像红钻那样依靠球迷的收入,而不是商业赞助生存的球队,未来12年都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实现?
中超球队无法攻克琦玉,有偶然,但就长期而言,却是必然。这就是足球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