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明:中国社会该为中国足球背什么锅?

骆明01-31 14:27

文/骆明(体坛加APP总编辑)

亚洲杯将于周五落幕,世界排名长期亚洲前八的中国男足,连续两届亚洲杯止步八强,这本是非常合理的成绩。只是0比3输伊朗的低级失误太过刺眼,加上伊朗又0比3败在日本脚下,刺痛了球迷的心。可以预见,无论周五夺冠的是长期比照对象日本,还是通过青训迅猛崛起的卡塔尔,新一轮反思不可避免,而且一定不只限于足球本身。

常听说一句话:“中国足球是中国社会的缩影。”这句话肯定错不了,其他任何领域都能照搬。那么,中国足球的现状,是如何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特性?

足球的特殊性

严谨地说,中国足球至少应分成三部分:草根足球、俱乐部职业足球、国家队职业足球。草根足球近年来在健身热潮中升温明显,俱乐部职业足球更是得到长足发展,只有国足仍然是国人最热门的吐槽对象之一。

与其他领域相比,足球面临的挑战在于,这是世界上最充分竞争的一项体育运动,而且它必须以国家为代表、出同样多的人、真刀真枪比个输赢。

不久前,与一位深入了解中韩影视娱乐业的专家聊天,他痛陈国内影视从业者不职业、不认真和弄虚做假,而韩国同行是如何敬业。恍惚间,我感觉他说的是中国足球。

如果中国电影也组一支国家队,参加“亚洲区预选赛”,比拼拍电影的功夫,他们赢得了韩国和日本吗?打得过西亚的伊朗吗?即使印度电影这两年也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地,一如他们的国家队0比0逼平国足,令国人痛心疾首……

正因为没有“电影世界杯”,中国电影(以及很多领域)可以背靠庞大的国内市场过日子,自我感觉良好。假如足球界没有国家队一说,只有中超和亚冠,中国足球也可以“自嗨”:恒大三年里两夺亚冠;咱们中超国际球星云集,版权卖到全世界;中超上座率位列世界前列,自封“世界第六大联赛”……

有浩克和奥斯卡等球星加盟,中国足球中的“俱乐部版块”非常繁荣。

急功近利

当然,中国足球(国足)不应该去比烂。毕竟中国还是有很多领域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名列前茅,为什么足球不能?

相信大部分足球迷都知道国足成绩退步的根源,那就是“青训不行,没有合格人才”。而青训不行,正充分体现了国人急功近利的本性。

“急功近利”是贬义词,但如果只看字面意思,褒贬就两说了。没有10多亿中国人的“急功”、“近利”,只争朝夕辛勤劳作,也没有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奇迹。

中国这些年来发展得好的行业,都是短期内迅速取得成功。就说手机行业,小米2010年6月发布首款产品后一年,估值就达40亿美元;华为2013年推出“荣耀”品牌,如今已在强力挑战苹果三星。又如移动支付,2014年底,二维码支付才开始大规模推广,4年过去,国人日常出门已可不带现金。

但足球青训恰恰是个急不来的事业。不管你是移动互联时代还是5G时代,正确科学地培养出一个职业球员,仍然需要至少10年。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培养职业球员只用三年?那么必然是足球管理机构和俱乐部都无比重视,风险投资人挤爆足球圈。三年就可以培养出一个“能卖1亿人民币的球员”,这么好的生意哪里找?于是数以十亿计的资金涌入足球圈,建最好的基地,从国外请最好的经理人和教练。由于大干快上,中国培养的优秀球员太多,除了少量尖子还能像内马尔、姆巴佩一样卖出天价外,一般的优秀球员沦为白菜价,不得不“倾销”到欧洲和亚洲其他联赛……没人愿意留洋?不存在的。

现实是,10年时间真的太漫长,风口上的猪都够摔死两回了,你让投资人如何等到套现的那一天?青训见效太慢,于是有人开始琢磨两三年内提高国足基本实力的各种药方,如果你真的懂球,就知道这些方子不太靠谱、后患无穷。

越南足球的进步令国人侧目,他们的成功秘诀就是青训。

一切向钱看

经常听人感慨“国人信仰缺失”,而如果说国人有共通的信仰,那就是“钱”。既然社会衡量成败的标准是钱,凭什么要求搞足球青训的人只为情怀工作?

我相信,无论是欧洲的德国、法国还是亚洲的日本、越南,他们的教练基本都能做到“唯才是举”,而我们的青训是“唯钱是举”。国外是穷人家孩子只能通过踢球出人头地,而我们是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才踢得上球!甚至你自己有才华、家里有钱还不够,还得找各种法子上升。有同行引述国外教练的话说,中国球员不热爱足球。是的,这样扭曲的青训道路,能让球员热爱上足球吗?

很多人把中国足球和中国教育类比,两者颇有类似之处,但也有本质差别。中国教育毕竟有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作为基础,你只用为自己代言,只要有才华,考得高分,就能脱颖而出。

而足球是个集体运动。丁俊晖和冯姗姗的父母只需着力培养自家子女,足球运动员却必须在集体中发光。就在中国小组赛打菲律宾当晚,我遇见一个前职业球员的父母。听完他们孩子青训路上被非正常打压的曲折经历,我在微博上感叹:中国足球的青训环境真的太坑了,一个球员凭借自己的才华正常晋升竟然成了一件艰难的事情。

金钱对于足球运动的损害不止于此。原本中国球员都把留洋作为第一目标,但在热钱进入中超后,留洋仅仅成了镀金的途径,现在必须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让球员留洋,这是不是有点滑稽?

为了遏制中超烧钱,足协出台了四大帽,其实最管用的恐怕还是足协正在推进的“俱乐部名称中性化”。中超允许各俱乐部后缀公司名,是拿国家信用为品牌背书的短期行为,把中超变成了企业联赛。为什么俱乐部老板们愿意疯狂砸钱?抛开其他目的不说,这是多好的广告啊,看看“权健”就知道了。

2016年欧洲杯,冰岛淘汰英格兰,爆出大冷。

山寨与科研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些年来国足在亚洲成绩还在退步?标准答案是:“职业化后,专业化时代的青训体制消失了,而新的青训体制没有建立起来。

专业化时代,国家体校负责培养足球运动员,虽有各种弊端,至少确保了人才的稳定输出。而到了职业化时代,青训只能依靠少数俱乐部(如鲁能)和个人(如徐根宝)的自发,人才日渐凋零也不足为怪了。

足球青训见效慢,这类似于基础科研。虽然中国也有华为这样极为重视科研的公司,但基础科研还得国家出手。而大飞机和芯片这种回报期漫长的行业,没有国家协调和助力,成功太难。

中国人“山寨”能力超强,真要认真搞青训,山寨一下就可以了,正如高铁在“山寨”之后迅速升级并具备了强大竞争力。足球终究不如高铁那么复杂、那么高门槛,无论是欧洲顶级强国法国和德国,还是冰岛、卡塔尔、越南等欧亚新贵,这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成功方法很“简单”:足协/政府出面建立青训中心,时间一长必然见效。

一句老掉牙的话是:“足球人口决定一国足球水平。”这话不完全对,接受低劣青训的足球人口只是凑数罢了。真正正确的是,“青训教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一国足球水平。”

冰岛一共30万人,足球人口能多到哪里去?他们的成功原因就是在本世纪初金融泡沫时,借助热钱在全国建“足球之家”,并大力推广欧足联教练证书,有了过千持证教练。2016年欧洲杯淘汰英格兰、2018年首进世界杯实是水到渠成。

一些对足球已经无感的人会说,国家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搞足球?整整十年前,体坛周报评论版编辑让我写三大球出路,我就写过一篇“国家可以下一盘很大的棋”。基础科研肯定是烧钱,但烧得越多,回报越多。青训也一样。篮球在专业化时代培养出一个姚明,对于篮球产业的推动有多大?如果中国足球培养出一批新的孙继海、郑智,欧洲联赛遍布中国球员,中超不靠烧钱也欣欣向荣,中国队定期参加世界杯,足球产业会有多红火?周边产业的受益更是无法估量,以百亿计都不夸张。

其实,本国的青训中心已经在推进中。例如今年2月,中国足协向15个青训中心授牌,号称健全五大青训体系。我们应该探究的是,一是各方能否协同发力,建更多青训中心,二是这些青训中心运营是否合理,教练是否合格,一个没钱的足球少年,能否得到公平的成长机会。最怕的是,在一次发挥正常的亚洲杯后,我们转而寻找新的捷径,而荒废了原本制定的正确计划。

1984年普拉蒂尼(右)率领法国队夺得欧洲杯,主帅伊达戈尔(左)实现了老师科瓦奇的愿望。

4年前编校《欧冠60年》一书,整理罗马尼亚教练科瓦奇的材料,被一个与欧冠无关的细节深深打动。科瓦奇1971年入主欧冠新科冠军阿贾克斯,在他率领下,阿贾克斯完成欧冠三连庄。1973年,他成为法国队主帅,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他上任时,《法国足球》杂志记者迫不及待地问他,法国队多久能成为一支伟大的球队。科瓦奇答道:“只要体制正确,8年或10年后,我们就能打造出一支好球队。

两年后,科瓦奇离开法国队。8年后的1982年世界杯,法国队进入四强。10年后的1984年欧洲杯,法国队第一次成为大赛冠军,主帅正是当年科瓦奇的助手伊达尔戈。

中国足球诸君,共勉。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骆明

体坛+总编辑,金球奖中国唯一评委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