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留洋球员的点滴回忆 留洋板块会强势回归吗

严益唯01-29 17:23 体坛+原创

N年前,媒体的足球报道,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留洋板块”,提供那些在海外效力的中国球员最及时最全面的报道。这也是一些有点看球历史的球迷,心中美好的记忆。

1998年的夏天,记者改跑足球条线的第一次专题采访,就是范志毅加盟水晶宫。那天,记者从申花的江湾基地开始,跟着范志毅记录他离开申花前的一天的活动。球队的房间里,堆满了队友们请他签名的足球。范志毅一边忙着在足球上签名,一边和记者聊起了水晶宫,他说,水晶宫在英格兰就像天津队,是联赛的“升降机”,憧憬着能帮助水晶宫冲上英超。晚上,俱乐部在市中心的豪华会所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会。那时没有人关心小范去了水晶宫是不是能踢得上主力,那时国脚们出国踢球,当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练级,那真是人家真金白银买了要派用场的。

一个月后,21岁的李金羽租借到了法甲南锡。如果像同龄的孙继海那样先加盟低级别联赛,适应一下当地的足球环境,而不是一开始就是登陆法甲,以大羽机敏,他很可能会像孙继海那样最后能够在欧洲立足的。

那些时候,记者经常要在总编办熬夜打越洋电话采访这些旅欧球员,报道留洋球员渐渐成为中国足球报道的一个重头。此后的四、五年,是中国球员留洋的一个黄金期。范志毅、孙继海等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后留洋先驱的成功,激励着一批批中国球员将去欧洲踢球作为一个伟大的职业梦想。他们也做好了融入新环境的准备,而不满足于留洋给自己镀金。

谢晖冒着与俱乐部翻脸的风险也要去德国踢球,他在语言上的独特优势,让他很快融入了德国足球环境。而范志毅也很快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包括姚明在内,上海籍的这些赶赴海外效力的球员,大多重视语言学习。当时申花队学英语的气氛也很浓,成耀东还专门请了外国语学院的老师给自己上课,朱炯也是当时学习英语风气的受益者,虽然没有留洋,但是对他后来执教球队还是很有好处。

那段时间,顶级国脚如果没有与欧洲球队发生一些绯闻,实在是愧对自己的江湖地位。从范志毅、孙继海开始,到杨晨、谢晖,后来的邵佳一等,国家队在亚洲赛场,经常有留洋球员压阵的,而且还不是个别。张恩华、张效瑞他们虽然在欧洲时间不长,但至少都是去尝试过。不过,即便如此,日本的留洋规模那时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

韩日世界杯之后,英超同时有三位中国球员,吸引了很多国内媒体的关注,英超赛场也开始出现更多的中国记者。但球场的安保看到我们,仍然很可能误认为是日本记者。因为跟随稻本润一到英超采访的日本同行更多。日本足球的崛起,与他们球员在海外的留洋成功是同步的,“留洋板块”早就是日本足球报道的重头戏。如今,日本能够排出两套完全由海归球员组成的国家队,实在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以中国足球的管理方式和财力,如今要想大规模派遣球员去欧洲练级,并不难。但是,这与日本那样的脱亚入欧式的留洋潮完全是两回事,效果肯定不一样。甚至,与当初中国球员自发的留洋潮相比,效果和可持续性都会有很大的区别。留洋是亚洲球员提高的一把金钥匙,但是绝对不是一条捷径,需要前赴后继者的决心,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中国球员曾经的留洋潮(如果能够称之为“潮”的话)的戛然而止是在广州恒大开启金元足球开始的,恒大用重金吸引了郑智和孙祥这样的海归球员,孙祥当时如果不去恒大,下一站很可能是澳超联赛。冯潇霆更是在恒大重金邀请下,中断了此前与欧洲经纪人的合作。后者为了让冯潇霆登陆意甲,特意把他带到韩国K联赛进行锻炼,但是恒大却绕过经纪人,直接重金将冯潇霆带回中国。

此后将近十年时间,随着中超投入增加,中国球员出国踢球的动力更小,来自俱乐部的阻力更大。一些在海外练级的球员也没有心思留下,匆忙回国淘金。随着国内球员身价暴涨,海外踢球甚至成了一个暗道。为了规避高额转会费,借道留洋的情况时有发生,目的是在海外得到自由身再回来加盟国内球队,引起了一些争议,却无法根本上阻止。很多球迷心中那带来很多期待的“留洋板块”,也逐渐就成了远去的记忆。

留洋  /   范志毅  /   李金羽  /   谢晖  /   冯潇霆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