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一代梅罗在哪里?
本报评论员 林良锋
如无意外,今年金球奖终于飞入寻常小国,克罗地亚核心莫德里奇将打破过去十年梅罗的垄断。尽管本届有资格问鼎殊荣的人很多,由莫德里奇捧起金球也不算冷门,比三十多年前让别拉诺夫当选,正路得多。金球奖不再是梅罗专属,对金球奖也是好事。梅罗“劫持”金球,和国际足联“攫取”金球,你一时分不清哪个更无趣。
作为对过去一年足坛个人成就的最高认可奖,金球奖本应有更多更广泛的得主,既激励来者奋进,也杜绝奖项成为交易的工具,营销的符号。很遗憾,金球一度沦为王谢堂前之宠,皇马和巴萨两家头牌不仅包揽头奖,甚至第二名也默认是当届落选那一位的囊中之物,十年来只有一次银球不是梅西或C罗。与其说是金球奖,还不如更名为“梅罗奖”,多少还是对这一时期的缅怀。
这并非对梅罗两位伟大球员的不敬,而是叹息当世缺乏向他俩挑战的同行和后辈。嘉奖能力和贡献突出的个人或集体,本就是竞技的一环。梅罗垄断金球十年,凸显足坛英才贫瘠,也折射出人才高度浓缩在豪门的生态。世界杯期间,业内围绕克罗地亚的优异表现,已经就本届金球花落谁家展开过讨论,其中一种意见担心:莫德里奇无论多么努力,克罗地亚即使夺得世界杯,也未必轮到他。同时,一个反面的声音会问:假如真的是莫德里奇,他配吗?
金球自一九五六年创立,到现在已经一个甲子有余,除了第一届颁给斯坦利·马修斯,是出于对大英对协会足球的普及和推广的尊崇和报答,之后六十余届得主,散落在十八家俱乐部,对照当年暗中推动欧超的欧洲一流俱乐部的序列(也是十八家,尽管取名G14),成员高度吻合。换言之,金球得主八成在豪门。最近十年,更走到只有皇马巴萨的地步,当真是“萨马难欺”。竞争在哪里?对手都是谁?
回顾梅罗时代之前,或者将眼光放到欧冠改制之前,我们多少还经历过各路英雄难分高下的盛世。尽管在当时金球只对欧洲球员开放,但仅是欧洲一地已有足够多的巨星角逐大奖。彼时,功勋等身,才高八斗的球员分散在主流联赛的名门望族,哪怕是来自铁幕之后的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以及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南斯拉夫都频频有人入闱三甲。从公平的角度(这也是竞技的宗旨),那个年代可谓群星璀璨,雅俗共赏。
是什么导致眼下皇马巴萨瓜分金球的局面?又是什么改变了竞技的面目,足坛越来越难得一见更多的梅罗?老派人士甚至认为,评选个人是对足球这项运动的背叛,没有集体哪来个人?梅罗在垄断金球的背后,有多少值得认可的人才被忽略甚至舍弃?不仅仅是钱,欧洲过去三十年发生的社会和制度剧变,族群的迁徙,疆界的开放,都对人才的培养,竞技的发展和管理造成巨大影响。
前些日子,英格兰和美国热身,鲁尼被人从美职联挖出来,给了他一个正式告别的机会,顺带凑足了他代表英格兰的场次整数。给予鲁尼这个荣誉很应该,但过程也给人浓浓的营销味道,似乎任何场合缺了运营就难成体统。说起鲁尼,是因为他屡屡被挂上“最后一个街头成长的巨星”的标签。以他为代表的足球爱好者,已经远离了主流舞台。街头、公园或者后院,不再是孩子们尽情享受足球的天堂,你想吃这碗饭,只有一条路:加入青训。
球探不再去街头小巷探珠寻玉,主观上吃力不讨好,客观上那里更可能是毒品贩子兜售的乐土。足球失去街头和公园,也就失去了原生和自然的土壤。孩子们在青训受到很好的照顾和辅导不假,但他们也失去了表达自我,磨砺性格和才华的环境。我们很难再看到技巧独特,特点鲜明的球员;在大部分青训营里,孩子的天性被抑制,才华被扼杀。如果青训教练年轻时成不了角,如何相信他们能制造出巨星?现在的青训,越来越像生产机器的流水线,你要是看过《摩登时代》,应该记得那个环境如何将人变成零件。
这个潮流和局面已不可逆,金钱控制了职业足球,当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被豪门相中,花了一大笔银子被后者据为己有,你不由担心:他们有多少人能成才?在六十年代,足坛有尤西比奥、雅辛、贝斯特和里维拉,七十年代有贝肯鲍尔、克鲁伊夫、基冈和西蒙森,八十年代仍有普拉蒂尼、鲁梅尼格、古利特和范巴斯滕,江山代有才人出。现在,我们只有梅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莫德里奇引起争议的背后,是足坛流于平庸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