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赛季上座率仍难解?需兼顾兴趣培养&球迷需求
体坛+记者宫珂报道
对于中国的网球迷来说,中国赛季意味着观赛盛宴,但对赛事的运营方而言,赛期却意味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其中最让人头疼者当属比赛上座率不尽如人意。尽管近十年来,网球的影响力在中国范围内持续增长,但想让中国赛季的每一站比赛都交出让人满意的上座率答卷却依旧有些困难。
作为WTA超五级别的赛事,武汉网球公开赛为中国赛季打响高级赛事的“头炮”,但也正因为赛事级别较高,武网的上座率问题也备受各方关注,甚至会有国外球迷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向武网部分日场比赛的上座率提出质疑。而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赛事总监朱建斌与外籍赛事总监法瑞斯都不约而同地用“很大的压力”来形容他们的处境。
在朱建斌看来,武网赛事的举办时间对赛事运营并不友好。武网所在的中国赛季在赛历末段,此时许多球员的身体状况不够理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阵容的完整程度。而武网决赛日往往又会和国庆假期前调休的工作日“撞车”,同样给赛事运营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当我们在讨论上座率话题时,这些难以撼动的客观因素自然也绕不开。
不过,今年迎来五周年纪念的武网似乎感受到了一点来自调休安排和球员出席的“善意”。武网正赛的头两个比赛日恰逢中秋假期,而今年武网世界前20仅两人缺席的阵容厚度也可以称得上是历年最佳。于是,中国金花们今年在武网的首秀还是得到了主场观众最大的支持,正赛首两日的夜场比赛,可容纳15000人的中央球场包厢和低层看台上大部分被观众占据,而即使是中秋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王蔷被安排在日场后半段的比赛上座率几乎与前两日持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武网的上座率到现在为止已得到了完全改善。在那些被安排在非中央球场以及非中国金花出战的日场比赛,如何保证现场能有足够多的观众依旧是个棘手的问题。
对此,武网的应对措施不只着眼于上座率,赛事方也更希望能培养起周边人口对网球的兴趣。据朱建斌介绍,今年武网推出欢享票,正是想让更多人走进赛场并了解网球。而现场观赛也是武网力推的大学“网球公开课”的一部分,在解决部分比赛上座率问题之余也很好地培养起了年轻的球迷群体。除此之外,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秋萍还提及,赛事方会用网球城市俱乐部比赛的方式,让网球走向本省二三线城市与周边省会城市,无论是对赛事短期内提升上座率还是长期培养网球人口都颇具意义。
虽然中国范围内网球受众基数不大,群众基础仍需培养,但与之形成有趣对比的则是真正网球迷的“面面俱到”。哪怕是排名不入前50的球员他们在中国也总会有一小部分热情的粉丝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在中国赛季上会带上精心准备的应援物场场“出勤”。
在WTA亚太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法瑞斯自然也敏锐地观察到了中国这种特殊的“网球文化”。“和我们在其他地区比赛中看到的球迷确实不太一样,但我认为在线上线下上十分活跃的他们可以带动起大家对网球的兴趣。”法瑞斯同时表示,现在赛事方面也尽量为这些死忠球迷们提供尽量多的观赛信息甚至是“追星线索”,鼓励他们来到现场。“我们相信这一群体会对网球在中国的推广起到很大作用。”
有15年办赛历史的中网和有10年历史的上海大师赛已经走过了培养本地及周边大众兴趣的艰难“阵痛期”,同时对粉丝们的优待也为赛事本身培养了一批年年都会“打卡签到”的铁杆球迷群体。目前,刚刚走过五年的武网也正在向培养公众兴趣和加强与球员粉丝之间的沟通两个方向不断努力,这样的举措能否在下一个五年更好地解决上座率问题则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