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体坛而立仍在壮年 愿采编人不忘“坚守”
时光如梭,转眼间体坛已到了而立之年并开始进入壮年期。也正是编辑部的这次约稿,顿时把人的目光和思路又重新拉回到了过去30年所走过的历程中。
在此期间,作为中途加入这支队伍的我,也跟随报社的一批领导和同事们,工作中一起体验过从高潮到低潮的起伏,也一起经历过从满腔热忱的投入到冷静思考的变迁。但不管怎么说,当庆祝体坛30周年诞辰的时候,我想说我对这家报社的感情依然如故;对于职业上的“坚守”也同样态度鲜明。因为自打进入媒体这个行业后,就已经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追求和体坛捆绑在了一起;也因为我依然感悟到在我们中国,在体育报道,宣传和产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可发掘和有所利用。
记得刚进入体坛的初级和中级阶段,我曾有过一些出差的机会。于是在行囊中,就免不了带上不同类型的书籍。其中就包括三毛的游记。在反复阅读之后,我不仅被三毛流畅,朴实的文风所吸引,更重要的是她的小说之所以非常畅销,让我悟出了其中的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作品的成功并被人接受,都离不开大环境的烘托。由于三毛作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问世,正有着亚洲5小龙经济腾飞的背景。生活开始好转的人们,也试图通过旅游来体会三毛笔下所描述的北非和拉斯帕尔马斯的迤逦风光,也梦想着自己在旅途中能邂逅一位像荷西那样长着大胡子的帅小伙。
而同样的的道理,当中国和世界正在掀起一波又一波足球热的时候,本身就为我们体育记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施展手脚的舞台。以我个人的情况举例,尽管写足球已经有数年历史了,但最怕的依然是“因故”而暂离西班牙的足球。少则几天多则几周,回来后都会产生“脱课”的感觉。
因为联赛中每天都会有新鲜的事物出现,因为足球中每天都有可学的东西。只不过随着足球热的掀起,“入门”的球迷的人数递增,以及因他们的品味日益提高而也想参与讨论足球的时候,会给我们这些足球“传教士”们平添不小的压力。毕竟光报道何时有什么赛事,赛事后又由哪个球队捧杯等一类平面消息,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好奇”的要求了。
早在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业内就出现了一种“办报难”的说法。这当然是不争的事实。毕竟网路信息的全面性和快速化,给平面和网路媒体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也给同类型的媒体间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但假如我们仔细观察或保持自信的话就不难发现,尽管所有体育媒体都面临同样的窘境,但体坛仍占有着“哪怕是一丁点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在“专业”的报道方面,比其他同行早走了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
就拿刚过去的2018年世界杯举例,虽然不少“新”媒体因此而应运而生,他们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追踪赛事的报道和体现现场感,但对足球的剖析,对重要比赛的解读却远比不上体坛和体坛app的质量了。毕竟对于报道的深度,对于足球的理解,是需要作者有一段相当时间的知识沉淀,而不是光凭对球队,球星的名气有所了解就能应付得了的。
有趣的是, 也就在世界杯进行期间,我的电脑却不争气的出了故障。在向马德里的华人电讯商店求助的时候,竟发现那里的年轻店员们也都一个个通过手机在玩“中国式”的赌球(西班牙在世界杯的足球彩票不一样)。在感叹世界杯“流毒甚广”的同时,也让我隐约看到了“足球将逐渐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生活中”的未来趋势。毕竟赌球不过是引导人们逐渐参与足球运动的一个引子和“诱饵”,随着他们享受到足球的无限乐趣(不管是指踢足球还是看足球),也随着对足球胜负上变幻无常的理解,相信在今后几届的世界杯,欧洲杯过后,热爱足球的人会比赌足球的人更多,像我们这些搞采编的人们也就理应对“坚守职业”的前景保持乐观。
坚守并非是保守的同义词,因为我们在坚守的原则下也会不断地完善“工事”;坚守是一种信仰,尽管有人说现代人的生活快节奏,使他们的读报只看标题而不会问津内容,但不急功近利的我们依然坚信,要把中国的足球搞上去就必须提高全民的足球意识,要提高全民的足球意识就需要体育记者们以报道的形式来逐步完成“渗透”。于是在迎接体坛30周年大庆的日子里,让已经进入壮年的体坛人携起手齐声大喊:“只要我们加油,体坛的旗帜永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