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体坛写下去 体育迷一直会在

读者 刘超08-07 23:52 体坛+原创

    1988年的7月1日,体坛周报正式发行。每周一期,4开4版。

    不知不觉已到第三十个年头。而这份报纸也陪伴我了将近20年。

 

   图:第一份体坛周报

    依稀记得,在网络资讯不那么发达的中学时代,每周翘首期盼着礼拜二的到来,只因这一天有体坛周报会出版,一周一版。只用花1.5元人民币就可以买一份彩印的《体坛周报》,就可以像打开潘多拉的盒子一样,开启了奇妙的世界体坛之旅。里面囊括了世界体坛一周发生的大大小小比赛及花絮,包括足球(五大联赛、甲A/中超)、篮球(NBA)、网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棋类……然后全班的男生在课间或自习时甚至老师课堂上偷偷看并相互传阅,每一版每一个字都看完,甚至包括广告(一般是球星代言),那种畅快真是毕生难忘的体验。

 

    最开始,体坛“周报”是每周二只发行一版的,1999年3月开始,《体坛周报》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将周一刊增为周二刊,周五出版发行彩色。后来调整为一周三版,直至2015年12月30日,是《体坛周报》最后一份一周三期的报纸,从此之后再无周三、周五版,将改回一周两期(周一和周四)。

    体坛周报价格也从开始的1.5元调整到2元到现在的3元每份。版式也越来越精美,自2007年10月27日开始每期16版,有一段时间由16版变为32版,再后来又调整到24版。曾于2001年中国世界杯出线时创下期发量262万份的纪录。

    随着互联网时代融入生活,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了线上移动端也可以理解。从去年开始,体坛两翼齐飞。“体坛+”主打速度,体坛周报主打深度,无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无论在报纸还是网络上,“更快更高更强更新更深更精”的体坛信条永远不会改变。

    在90年代末,国内的体育平媒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像体坛这样的体育报在全国不下数十家,但是在报摊上卖得最好的只有几家:《体坛周报》、《足球》报和《南方体育》等……《南方体育》标新立异娱乐性较强,风格飘逸,但在体育信息还不发达、普及的年代,显得思路超前并没有获得长久的发展,2005年便黯然退场。而《足球》报创办于1980年,是中国第一份专业足球报,对国内足球的报道质量较高。曾经,在20年前的《足球报》比10年前最顶峰时期的影响力不比体坛周报小。但是他们也有致命软肋:报道重点在国内足球对于国际足球的深度报道不够也错过了NBA的黄金发展期,很多综合性体育项目无法涉及,战略方向的失误,导致后来与《体坛周报》竞争时被吊打。

 

    与此同时,《篮球先锋报》创刊于2004年,汇集了国内篮球新闻报道的顶尖人马,包括苏群、杨毅、孟晓琦等采编专家,拥有徐济成、于嘉等顾问,被称为篮球新闻“梦之队”。篮球先锋报的确保证了足够的公正客观和信息的,算是当时篮球媒体的一块净地吧,这也是报纸这类媒体的属性。这个与体坛周报的性质不大相同,深度垂直于篮球报道算是侧面竞争,也有一部分的铁粉。

    但从长久生命周期及整体影响力来看,同时代体育类报纸的南方体育报、篮球先锋报及足球报,做得最全卖的最火,经过多年积累在体育迷们心中至高地位的非“体坛周报”莫属,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90年底末期,以英超为首的欧洲联赛和欧冠在中国的普及与流行。以及NBA在中国的直播,大有争第一运动的态势,并随着姚明2002年当选状元登录NBA把其影响力推向高峰。体坛周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这几块做到了极致,吸引了大部分球迷阵营。

    曾经民间有个传闻:2001年中国队打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当时中国国家队的主教练——米卢只肯接受《足球》报记者李响的专访。体坛周报的领导于是亲自拜访并下重金挖到了李响,那份轰动中国传媒圈的转会,超过100万在当年属于天价。这只是证明体坛在人才方面是舍得下血本的一个案例。

    当年体坛周报口号是:“有重大赛事,就应该有体坛记者在场”每到重大赛事,我们把它当作一个关键的战役来打。”这使得《体坛周报》在90年末期到21世纪初迎来了一个十年左右的辉煌时期。

    马德兴、周文渊、张路平、杨毅、克韩、林良锋等一批体育记者、评论员先后加盟《体坛周报》。可以说,体坛周报与这些记者们相互成就。

    当然也有某些名记善于将立场先于职业道德或者写作风格让人诟病,不予置评。

    新闻报道需立足于客观事实,不偏不倚的原则,不添加醋参杂个人情感因素或其他利益唆使。如果能博古通今带点文艺范儿,那自然会深得读者喜欢。

    时间来到21世纪初,在第三代互联网变革的冲击下,传统报纸行业都在力求转型,网站电子版悉数登场。

    体坛也在不断寻求新媒体领域的突破。在2008年到2010年先后推出了体坛周报手机报及手机客户端APP,体坛传媒向新媒体转型跃上一个新台阶。2014年,体坛传媒先后组建了新媒体部、视频部,积极利用著名记者、编辑做各类视频节目。当第四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报纸行业已经江河日下,不得不逼着转身否则只有被淘汰的命运,开始转向做移动端的公众号、APP、短视频等主流平台来抓住新老用户。

    再到后来,某些主力记者、编辑隐退或单飞,有的只是兼职挂个专栏偶尔洒洒笔墨,导致了部分质量的下降,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都在减弱也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多年来,《体坛周报》报道的深度和质量,是网络媒体、新媒体不可取代的。

    但在现如今移动信息年代,资讯漫天飞,每天接受的各种资讯已经泛滥应接不暇,人们会做选择性的挑感兴趣的话题。

    颜强(英超), 梁熙明(意甲),滨岩(合影流), 马德兴(国内足球)是体坛足球版的常客。

    杨毅作为第一个陪伴姚明在休斯敦开始NBA征程的记者,也有一部分拥趸。

    专职报道网球20年的张奔斗,则是体坛网球板块专栏的翘楚,有大批追随者。

    通过《体坛周报》,见证过国足在五里河的出线,见证过大力神杯的捧杯时刻,见证过“小世界杯”之称的意甲从繁荣到落寞,见证过伊斯坦布尔之夜,见证过前无古人的巴萨六冠王朝……也见证过中国女排的绝地反击夺冠,见证过中国高度姚明带来篮球的疯狂,中国速度刘翔打破世界纪录的自信,中国力度娜姐网球大满贯的突破,中国准度丁俊晖斯诺克封王……体坛周报为球迷,为读者,记载着每一段体育发展历史,如此刻骨铭心,样样历历在目。

    作为在课堂上老师们眼皮底下看着《体坛周报》成长的一代,在学生时代,体坛是一份通往外面世界的天地,刚毕业时,体坛是一种茶前饭后的消遣。现在,可能不再像上学时那样每期必买,但也会通过体坛周报微信公众号和体坛+来关注及时的体坛资讯、深度报道,这方面体坛周报仍然是体育新闻报道的业界标杆。

    时代变了,媒体变了。作为一个“19年足球迷+17年NBA迷+15年网球迷”的狂热体育迷,对体坛的感情没有变。

    如今,很少有人会买纸质报纸了,偶尔路过报亭捎一份体坛,买的是一种情怀。

    只要体坛一直写下去,我们体育迷一直都会在。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