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点球获胜不能掩盖这是一场“英格兰”的比赛
体坛+记者毕陌发自莫斯科斯巴达克球场
一
美国主裁判盖格尔吹响了120分钟的终场哨:点球大战! 观众席最前排的哈梅斯从座位上一跃而起,疾步跑下了看台,向走下场地的队友奔去。
哥伦比亚的点球记录不好不坏:2015, 2016两届美洲杯,哥伦比亚在前一届里点球大战被阿根廷淘汰,后一届点球大战击败了秘鲁进入四强。
看台上的黄衫观众面色轻快地欢呼,哥伦比亚的支持者有理由大笑三声。足球运动的常识包括:比赛时间90分钟,一支球队首发派上11人,进球多的一方取得胜利,英格兰点球大战很差。
二
有英格兰队参加的点球大战,鉴于其糟糕的点球大战历史,很难将其视为五五开的竞赛。5分钟的时间过去,双方商议点球人选顺序,裁判掷硬币,英格兰队长选边,一切程序走完后,哥伦比亚队长法尔考第一个抱着皮球走向点球点。
这是英格兰再次输掉点球大战的第一个征兆:尽管这届世界杯已有的两次点球大战都是先罚者胜,但是根据《足球经济学》等对于点球的科学研究,点球大战先一方有60%的胜率。
索斯盖特站在场边,面色凝重。英格兰现任主帅是英格兰糟糕点球史上最大的倒霉蛋之一:1996年欧洲杯,温布利主场数万球迷的注视,30年后再次本土夺标的期望,双方12位罚球者只有索斯盖特罚丢,导致英格兰队在家门口被德国人淘汰。
索斯盖特在想什么?本来可以稳赢的比赛搞成这样? 比赛大多数时间英格兰都占据了优势,1:0的领先优势看不到有动摇的迹象,比赛最后一分钟之前,英格兰的大门都没有受到过实质性威胁。
米纳补时最后一分钟的头球越过了门柱旁的特里皮尔扳平比分,看台第一排的哥伦比亚团队——以J罗为首,几乎同时从座位上弹起,然后紧紧拥抱在一起欢呼。
第二个英格兰再次输掉点球大战的征兆:往往在比赛最后时刻丢球被扳平(克罗地亚2008), 占据大比分领先优势被扳平(AC米兰 ^_^), 或者加时赛最后浪费绝佳机会(加纳,2010),出现这类情况的球队都会带着巨大的心理波动进入点球大战,继而输掉比赛。
三
法尔考先射,骗过皮克福德,命中,第二射的夸德拉多完美地将球抽入死角,1.85米的皮克福德对哥伦比亚的点球看起来毫无办法——1998年的希曼以后,包括2004年的詹姆斯,2006年的罗宾逊,2012年的乔·哈特,3个门将加起来15次左右扑救没有一个成功。而奥斯皮纳两次扑救都猜对球路,只是凯恩和拉什福德射得太好——不过英格兰队5个点球全部高质量,好像不太可能?
这是第三个英格兰输掉点球大战的征兆:点球前两轮,哥伦比亚是占上风的,双方门将的扑救水平似乎有差距,这点在第三轮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穆列尔的点球骗过了皮克福德,奥斯皮纳则连续第三次猜对点球球路——这次亨德森的点球质量不如前两个,被扑出。
刹时,斯巴达克球场响起了铺天盖地的欢呼,J罗和身边的哥伦比亚工作人员放声嘶吼,然后紧紧相拥拥,看台各个角落都能听到西班牙语的尖叫声,环顾四望,所见之处一团一团雀跃的黄衫人群。
四
原本以为淘汰赛到了莫斯科,前来观战的英格兰球迷会变多。赛前,英媒估计能至少有7000名英格兰球迷出现在斯巴达克球场。然而赛前一小时在球场周围闲逛,前后左右都是身穿黄色的哥伦比亚球迷,目之所及的都是挥舞黄蓝红三色旗帜,耳边听到的都是西班牙语。
这一天对英格兰队有利的只有天气,前几天还稍有些夏意的莫斯科突然转冷,从早上开始,天空就阴沉沉地不见阳光,偶尔还会吹起几道凉风,比赛时的气温是16度——阴翳,凉夏,典型英国式气候。
然而走入斯巴达克球场,球迷所营造的氛围仿佛就是万里之外的拉美世界,根本没有所谓的哥伦比亚球迷看台——除了右侧球门背后一隅的英格兰球迷,能容纳45000人观众的球场各处都被哥伦比亚的黄衫球迷占领。每当英格兰队在后场一拿球,场内就响起一片整齐划一的巨大嘘声,西班牙语的口号与呼喝漫布全场, 一点点吞噬愈加被动的英格兰球员。根据英格兰球迷自己估算,哥伦比亚球迷至少来了1.5万人,占总观众的1/3,英格兰球迷则不过3千——问了几个英格兰球迷,答案基本一致:不少英格兰球迷因为两年前马赛的英俄球迷冲突而不愿来俄罗斯。
英格兰球迷沦为哥伦比亚球迷俘虏,被剥衣示众(joke)
阿根廷小姐姐可能会帮英国人么^_^
五
比赛前,问过一些英国人对于这届世界杯前景的看法,毕竟下半区的最强球队西班牙已经出局。
答案基本相似:是很有希望,但是.....要知道,这是英格兰队……
什么是英格兰队?英格兰队具有独特的叙事语境(narrative)。一个容易的分组,一场可以稳稳拿下的较量,一届天时地利,希望满满的大赛,都会被英格兰队以戏剧性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方式搞砸。
J罗缺阵,对方防守队员大动作送点,裁判判罚也给面子——种种有利的条件下:英格兰离胜利只差30秒的情况下搞砸了优势。进入加时赛,心态失衡的球员逐渐落入下风。进入点球大战,门将无能扑不到球,球员紧张罚丢点球 。这样的叙事太英格兰了。
这届大赛,尽管国内网民新构建了个“快乐足球”标签,英国媒体随着西班牙出局开始计算进决赛的概率,这支英格兰的表现在相当多的时候还是遵循了传统——小组赛第一轮对突尼斯:面对应该稳稳吃下的对手,英格兰轻易葬送了领先优势,阵地战又无从下口,预计囊中之物的3分面临打折成1分。
凯恩补时的进球把故事的结局变得不英格兰,彻底改变了传统英格兰队的叙事语境——至少局限于那场比赛。
凯恩庆祝对突尼斯进球
亨德森罚丢了点球,垂头丧气往回走,三轮下来哥伦比亚3:2领先,剩下两个点球,哥伦比亚全部罚中就可以获胜。
紧接着,乌里韦出场,这位替补出场的中场想要踢右上死角——不过用力稍稍过大,球先是砸在横梁下沿,又砸地上向外弹出。场上上万哥伦比亚球迷一声惋惜的惊叹。
英格兰很快就有扳平的机会,特里皮尔顶住压力,把双方重新带回同一起跑线。
从第5轮起,就进入了实质的突然死亡,哪方踢丢就几乎宣告着比赛结束。
英格兰上场的是替补上场的前锋巴卡,无论是在塞维利亚还是在AC米兰,巴卡都是主要的点球手。
巴卡选择了一个踢左边的高球,皮克福德这次不仅提前移动,还判断正确,用左手将这个缺乏角度的球击出——从罚丢点球濒临失利,到手握赛点,中间仅隔两分钟。
最后一罚,戴尔将球送入死角——尽管奥斯皮纳已经触到球。看台上的哥伦比亚球迷,第一排的J罗,此时都发不出什么声响了。
亨德森罚丢点球后,短短两分钟的戏剧化逆转,如同小组赛第一场凯恩最后一分钟的得分,再一次颠覆了我们所认识的传统英格兰足球式叙事。在经历了大赛连续5次点球失利后,英格兰队终于成为了点球大战的赢家——还是以如此戏剧性的逆转方式而达成。
六
哥伦比亚输得可惜:没有J罗的球队仍然把英格兰队逼到了淘汰边缘。缺少J罗,进攻中缺乏了一个顶级的拿球输送点,点球大战也少了个可靠的主罚者。
这场比赛的戏剧叙事太不英格兰了——但是除去点球大战,球队的表现完全符合传统的英格兰印象:运动战进攻缺乏手段(除了点球以外没有明确的机会),前场缺乏组织者(凯恩踢得像个10号),心理不稳(加时赛被哥伦比亚压着踢)。
西班牙队出局后,英格兰队像是下半区的种子球队。然而,点球大战的好运通常是个一次性产品,起效一次后马上过期。想要像高盛预测,或者英国国内期望般打入决赛,英格兰还需要赢下瑞典、俄罗斯、克罗地亚当中的两支,这一次靠运气,下一轮想赢必须靠实力了—— 传统英格兰式的比赛叙事,还远不足以让英格兰不靠运气地赢下这三支欧洲二流强队中的两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