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来首负奥地利“混编”德国队出问题!
在克拉根福的电闪雷鸣与冰雹暴雨过后,德国队首场世界杯热身赛输球了。1比2负于奥地利,这是“四星德国”近32年来首次输给这个最亲密的邻国。本届世预赛10战全胜的德国队已连续6场友谊赛不胜,友谊赛输球根本算不上新闻,但勒夫这一次怒了,“我并不生输球的气,不是生输掉这场比赛的气,而是生输球方式的气。”
德国队开场仅11分钟就由厄齐尔抓住对方门将西本汉德尔的失误首开纪录,随后还几乎由布兰特扩大比分。整个上半场,德国队在缺少“中后场铁三角”克罗斯、博阿滕和胡梅尔斯的情况下,依旧通过传控和高位逼抢,牢牢控制了局面。但当赫迪拉中场休息后就被鲁迪换下之后,这种优势立即荡然无存。奥地利换边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通过高位逼抢造成德国队频频丢球,并最终反败为胜。
勒夫清楚地看到,他苦心经营多年的传控体系,在缺少克罗斯、胡梅尔斯和博阿滕的情况下玩不转。外界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尽管德国队后备力量足够强大,但在几个战术要津上,根本没人接近克罗斯等大佬的水平。
两年前的欧洲杯上,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这支德国队的传控节奏掌握在克罗斯和博阿滕两人脚下,而并不取决于前场球员。如今随着胡梅尔斯的战术地位与竞技状态不断提升,他与博阿滕在这张传控网里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分上下。总之,只要克罗斯以及胡梅尔斯和博阿滕至少一个在场,德国队必然会以控球主导比赛。
3月下旬在柏林0比1负于巴西一战,克罗斯和博阿滕都在场,带着其他人打传控。由于巴西队专注于打稳守反击,并没有像奥地利那样主动出击,德国看似始终控制节奏,只是缺乏破门办法,但克罗斯赛后怒喷“第二梯队”不争气,跟如今勒夫在克拉根福的生气如出一辙。
一年前的联合会杯上,勒夫让几乎所有主力以及主要替补安心度假。那支德国“二队”完全放弃传控,甚至主动让出球权,专心致志地踢防守反击,收获了夺冠的完美结果。我们不难得出如此结论:德国队上全主力或者上“二队”都能打出想要的场面与结果,但一旦使用主力与替补的混编队,往往就会变成四不像。
既然德国队的问题只是出在“混编”上,只是因为试验人员才遭遇友谊赛连败,那么到了每场都要全力以赴的世界杯决赛圈,以上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但必须看到的是,这支德国队的主力阵容存在“2.5个变数”。“1”是大腿肌肉伤愈不久而没有参加与奥地利一战的博阿滕,“2”是过去两届大赛总会因伤错过关键比赛的赫迪拉,还有“0.5”是时隔2年3个月后重新代表国家队出场的罗伊斯。
上述3名球员都在勒夫的战术体系当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时他们近年的健康状况都非常糟糕,看上去都难以承受世界杯上(特别是进入淘汰赛之后)那种一周双赛的强度。与奥地利一战勒夫就对上述3名球员采取极其保守的使用方式,博阿滕干脆留在南蒂罗尔,赫迪拉只踢了上半场,而罗伊斯仅象征性地踢了最后20多分钟。
过去两届大赛的经验告诉勒夫,每到关键时刻,总会有很多不理想的情况发生。究竟该如何使用罗伊斯,勒夫与助手们需要制定周全的预案。但前文强调过,德国队的传控打法取决于“中后场铁三角”,罗伊斯会否首发或出现在哪个位置,不会对整体打法造成决定性影响,因此这个变数只是“0.5”。关键还是在于博阿滕和赫迪拉的位置。从硬件上来说,吕迪格是博阿滕的天然接班人和替代者,但切尔西中卫的结合球能力,特别是在后场面对逼抢时的处理球能力,跟博阿滕相去甚远。这就意味着一旦要用吕迪格替代博阿滕,德国队的传控能力必将大打折扣。
赫迪拉2年前因伤错过对法国的欧洲杯半决赛,勒夫当时派上了埃姆雷·詹。而4年前的世界杯决赛,赫迪拉赛前热身时出现问题,克拉默临时取而代之。事实证明,这两个替代方案的效果都很糟。如今,赫迪拉的第一替代者换成了京多安。但与巴西一战,曼城中场在克罗斯身边的发挥饱受批评,进退失据,失误频频。与奥地利一战,京多安还因此前的“埃尔多安事件”,沦为德国球迷狂嘘的对象,下半场与鲁迪搭档的表现也不甚理想。
很多人往往都忽视了赫迪拉在这套传控体系中的作用,认为他可有可无,或者作用仅限于由攻转守时的快速回防与拦截。事实上,“脸哥”以跑动取代上脚,以及跟克罗斯、厄齐尔等人之间的传跑射默契,是令这套传控打法达到理想状态的关键因素,4年前对巴西的7比1便是明证。从整体战术考虑,其实戈雷茨卡比喜欢上脚的京多安更适合充当赫迪拉的备胎,只是沙尔克04小将的高水平比赛经验匮乏,似乎还很难令勒夫信服。
不要以为博阿滕与赫迪拉同时缺席是小概率事件,两年前的欧洲杯半决赛最后半小时就发生过,教训足够惨痛。假如这种情况再次不幸地发生于本届世界杯某场淘汰赛上,德国队的战术风格会不会再次变得四不像,并造成可怕的后果?勒夫又有没有足够可靠的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