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第一阶段观察:乱世2018改朝换代 国企抬头年?

马德兴05-24 14:00

《体坛周报》记者马德兴报道

中超第一阶段结束,新气象十分明显。11轮战罢,第一集团队伍的数量明显扩大,中间球队的规模也在增加。前些年的两极分化现象,正在得到有效的遏制。

第一集团数量庞大

前几年,中超的两极分化现象格外严重,有钱的私企通过无限制烧钱,引进天价外援并实施人才垄断,在积分榜一路领先;缺钱的小球会则在中下游苦苦挣扎,甚至连生存都异常艰难。尽管这是市场化的结果,职业联赛却因此引入歧途。于是,中国足协以及更高一级的管理部门出台减少外援名额的做法,包括引入转会调节费、启用U23球员等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这一调控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目前在积分榜上,排名前三的上港、鲁能和国安,最大的积分差距只有1分。排名四到七名的苏宁、恒大、富力和申花,最大的差距也只有2分。这一幕,似乎同当年的意甲“七姐妹”时代颇为相似。7队之间的积分差距只有6分,实际上,只有两场比赛的差距。在赛程1/3刚过的情况下,这一分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未来,任何一队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引发形势的巨变。

这样的联赛似乎才更有看点,冠军究竟属谁?悬念或许将会一直延续,这才让联赛品牌价值最大化。而且,从排名第8的人和直至倒数第二的大连一方,积分差距只有6分。这无疑让保级形势进一步错综复杂。相比而言,贵州恒丰似乎已经掉队,前景恐怕愈发艰难。

经历前些年的大肆烧钱后,各中超球队其实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窘境。金钱越烧越多、老板们越发感叹“无底洞”。在这种情况下,新政的出台,无疑是为老板们解了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前几年的实践,中超依靠外援之路,根本无法挽救中国足球,也培养不出本土优秀球员。2018年亚冠,两大夺标热门上港和恒大先后败下阵来,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只有外援没有优秀本土球员作为基石,中超队的亚冠辉煌是难以维系的。

因此,在短痛与长痛之间,围绕联赛新政的争议,应该会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积极意义明显多于消极影响。当然,相关政策还需进一步不断完善与加强。

国企豪强重新崛起?

在一系列新政的影响下,以国企为背景的几家俱乐部,成绩相比往年提升明显。例如排名前两位的上港和鲁能,同时,泰达和亚泰也是表现不俗,后者甚至打破上港开局的不败纪录。

前些年,私企在资金投入方面出手阔绰,而且,投资足球的目的与动机并不十分单纯。这与国企投入资金到职业足球,更多是以承担社会责任感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投入方面,私企可以不顾一切地烧钱引援。所谓墙内损失墙外弥补,足球俱乐部自身是否能够盈利?似乎并不重要,所有投入可以从其他领域内获取。同时,国内足球市场因此陷入茫然,就是由私企大肆烧钱而开始。某种程度来说,中国足协以及相关部门出台的限制政策,更多是限制一些私企俱乐部的无节制烧钱。因此受影响最大的,也还是这些私企球队。   

相比而言,国企虽然可以烧钱,正如过去屡创转会标王纪录的上港,但毕竟不可能像私企那样毫无节制。尤其在内援转会市场,该俱乐部的动作十分谨慎。如今,在统一的游戏规则之下,私企无节制烧钱正在得到遏制,使得中超整体的发展趋势趋于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国企注重长远发展,尤其是培养青少年球员的优势逐渐得到显现。例如上港和鲁能,在青少年球员培养方面,一直都是很有建树。因而在今年,两队成为U23新政的最大受益者。特别是鲁能,U23球员的出场数是16强之中最多的;至于上港的U21小将陈彬彬,此番也跳级到里皮执教的国家队。

目前,中超赛程才过1/3,由于休战期长达近70天,使得各队存在很多变数。加上二次转会窗即将开启,下半年,中超将会有何变化,着实令人期待。而在恒大成绩下降,上港和鲁能强势崛起的情况下,这场“国民对决”的走势,无疑会是一个更大的看点。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