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观世界杯·往事】1950:马拉卡纳惨案 巴西的广岛

克韩05-18 11:04 体坛+原创

体坛+和AI球APP联合出品

体坛+记者克韩报道

1、“英格兰足球已死

说起1950年世界杯,有很多人会想起英格兰队与美国队那场对决。很多年后,有一个美国记者乔弗里·道格拉斯为这场比赛专门写了一本近200页的书,名字就叫《他们的一生之战(The Game of Their Lives)》。此书在2005年还改编成了一部电影《奇迹比赛(The Miracle Match)》。

《他们的一生之战(The Game of Their Lives)》

那场比赛发生在1950年6月29日——4天之前的6月25日,朝鲜战争刚刚爆发,比赛第二天(6月30日),杜鲁门总统决定挥师参战——简单来说,当时的美国人有很多更为重要的事情关心,根本不关注这支远征巴西的国家足球队,他们就像汪峰一样抢不到头条。当时在巴西报道世界杯的400名记者中,只有一个记者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快邮报》(这届美国队11个首发球员中5个来自圣路易斯)的麦克斯基明,就连他都不是被正式派往世界杯的,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的主编世界杯值得报道,所以只能利用假期自费前往。

当时美国队实力也确实弱。美国队上一次参加世界杯,1比7惨败给了意大利,看台上拿着望远镜的墨索里尼表示非常满意。在1950年世界杯前的1948年伦敦奥运会上,他们再次0比9输给意大利,那之后他们0比11输给过挪威,0比5输给过北爱,0比4输给过苏格兰——在世界杯前,他们共遭遇七连败,进球数2,失球数45。

美国队的对手就厉害了,他们是第一次参加世界杯的英格兰,当时英格兰夺冠的赔率是3-1,而美国是500-1。媒体都认为,“可怜的美国人”输6个球以内都算胜利,这场比赛之所以安排在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也是因为比赛因为强弱悬殊没有悬念,属于二流比赛。巴西当地媒体都称英格兰队为“Reyes de Futbol(葡语,足球王者的意思)”,他们认为对英格兰队真正的考验会是巴西队,但那要等到最后的四强决战才会上演。

英国报纸对球队备战所进行的有关报道

那支英格兰队人才济济,有比利·赖特、日后的马修斯爵士、芬尼爵士、莫滕森、杰基·米尔布恩,还有一个名叫拉姆塞的右后卫——没错,就是日后带队夺得1966年世界杯的拉姆塞爵士。长途飞行刚刚进入人类生活,英格兰队飞行了31小时才来到巴西,途经巴黎、里斯本、达喀尔和累西腓。

而已经35岁的马修斯,还要被足总安排到加拿大去进行友好访问(不要问我足总为什么要在世界杯期间安排这样的访问),又来回飞了28小时。所以,第一场比赛2比0拿下智利的三狮军团,让马修斯爵士在第二场对美国的比赛中休息,倒也并非完全因为托大。比赛前20分钟,英格兰队对美国队球门狂轰滥炸,也击中过门框。

美国队合影

第38分钟,美国队内唯一一个职业球员麦克伊尔凡尼(Ed McIlvenny,世界杯后加入了曼联,他当时还没有美国国籍,只是按照当时的规矩,宣称自己“准备入籍美国”就足够有资格参赛了)掷出界外球,中学教师巴尔(Walter Bahr,那支美国队到现在还活着的两名球员之一,现年已经91岁,另一个是在这场比赛中高接抵挡的门将博尔吉Frank Borghi,博尔吉现年89岁,当年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棒球职业大联盟捕手,所以“手活”很好)一脚25码外的远射本来威胁不大,但最后时刻盖特廷斯(Joe Gaetjens,海地移民,后回到海地,但被独裁者杜瓦利埃的秘密警察逮捕后杀害,其家人对美国大使馆不肯出面相救非常不满)鱼跃头球轻微改变方向,球进入了网窝,1比0!

打入制胜一球的盖特廷斯被兴奋的球迷高高抬起

此后英格兰继续狂轰滥炸,但无法改变比分。不过,有关英国媒体赛后接到电报、然后想当然地把比分从英格兰0比1负改成10比1胜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它太体现英国人的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了,但有研究者在2014年对当年的英国报纸做了仔细的爬梳,证明没有一家报纸做过这样的报道。(一说是英国通讯社的报道出了错,只不过报纸没登。)

当天英国板球队也遭遇了主场的历史首败,对于深爱板球的英格兰人来说,那才是最大的新闻。世界杯的失败,只是板球失利新闻的辅助,有报纸用了“英格兰在足球上也败了”的标题,还有媒体用了“最后一根稻草——美国队在世界杯上击败了英格兰”。英国《每日快报》倒确实把比赛报道放在讣告栏,标题是《英格兰足球已死》。

英媒对于英格兰队的失利进行了如实报道

而在美国,同样很少有媒体报道这场比赛——除了“派出”记者的《圣路易斯快邮报》,其它媒体大部分用了通讯社的报道。巴尔说:“我们回到美国后,基本没有掀起波澜。”《纽约时报》只给了两段报道,巴尔说:“此后25年,我大概只接到了两三个采访要求。”

不过,比起同届世界杯上东道主的马拉卡纳大悲剧来,英格兰队的遭遇其实不算什么。

2、为什么是巴西主办这届世界杯?

有关Maracanazo(可直译为“马拉卡纳打击”,指巴西国家队在1950年世界杯最后决定性的一役中,在马拉卡纳球场1比2输给了死敌乌拉圭),写过的东西已经太多。比如,对失球负有责任的巴西队黑人门将巴尔博萨的遭遇,大家已经耳熟能详。马拉卡纳悲剧后,他一直生活在羞辱中,甚至偶尔走入超市购物都会被人指指戳戳,"就是他让巴西丢掉了世界杯"。有人后来把马拉卡纳球场的门柱给了巴尔博萨当纪念品,他开了一次小小的烧烤派对,把门柱当劈柴烧了。2000年,79岁的巴尔博萨去世时留下名言,"巴西法律最多只允许30年徒刑,但我却坐了50年的牢。"

巴西队门将巴尔博萨被乌拉圭前锋斯基亚菲诺攻入第1球

再比如,巴西队当时穿的是蓝色领子的白色球衣,输给乌拉圭后极度的失望让巴西人迁怒于球衣。里约热内卢的一次媒体因此举行了一次新球衣设计征集活动,最终一个来自巴西和乌拉圭边境处的19岁小伙子的设计脱颖而出,新方案有巴西国旗的蓝、白、绿、黄四种颜色,黄衫军团从此诞生。

在这篇《世界杯往事》里,我不想再展开讨论这些大家比较熟悉的事情。我想谈论两个大家可能比较少注意的话题:A、为什么是巴西主办这届世界杯?B、输给乌拉圭真的是那么大的冷门吗?下面,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第一届世界杯,在南美的乌拉圭举行。第二届世界杯,回到欧洲的意大利举行。南美足联认为,第三届世界杯应该再回到南美,从而呈现轮办的态势。但国际足联最终把第三届世界杯授予了法国,这引起了参加作为申办国阿根廷的极度不满,他们愤而和曾拒绝参加第二届世界杯的乌拉圭一起,再度缺席了在欧洲举办的世界杯。

1938年第三届世界杯之后,本来应该在1942年举办一届世界杯。阿根廷、巴西这两个南美国家参与了争夺,因为他们都认为欧洲已经连办两届,轮也该轮到南美了。但其实当时最有竞争力的是和他们争办的德国,不过1939年9月1日纳粹闪击战入侵波兰,世界杯被取消了两届。

在欧洲战火纷飞之时,南美是一块和平的乐土,这也是来自欧洲旧大陆的小说家茨威格称巴西是“未来之国”的原因。而巴西和阿根廷也开始争执谁更适合主办战后的世界杯。两国曾经考虑过联合申办,但随即这一提案就胎死腹中。巴西人认为自己提出申办世界杯要早于阿根廷,而阿根廷的申办策略则不太明智,1945年的南美足联大会上,除了阿根廷之外的国家都支持巴西。阿根廷要等到1970年代末期才能主办自己的世界杯。

1946年,国际足联战后的第一次大会在卢森堡召开。这届大会作出了很多重要的决定,其中包括把二战中藏在意大利足协主席巴拉西鞋盒里的金杯(由于金杯含有两公斤金子,如果被纳粹找到的话就会被熔化掉换所需的战争经费)命名为雷米特杯,以纪念前国际足联主席雷米特。另一个重要决定,就是确定了未来两届世界杯的主办地:1949年的世界杯将交给巴西主办,而1951年再来一届世界杯,这次交给瑞士这个在二战中因为保持中立而未被战火洗刷的国家主办。

是的,你没看错,巴西世界杯最初决定是在1949年举办。事实上,雷米特希望巴西世界杯越早举办越好,甚至最好在1947年举行。但他后来也意识到,只给巴西11个月准备时间是不现实的。其实,让巴西在1949年主办世界杯也不现实,好在国际足联最后考虑到1949年世界杯还是距离1948年伦敦奥运会太近了(当时世界杯比起奥运会来还是体量较小,所以一般都是避其锋芒),所以索性改成了1950年举办,瑞士世界杯则顺延到1954年世界杯。

马拉卡纳体育场

为什么说让巴西1949年就举办世界杯也不现实呢?我们从2014年世界杯的经历就可以看出,巴西人热情奔放,但在守时方面就像所有的拉丁语系国家一样不是那么靠谱。比如1950年世界杯的主体育场马拉卡纳,要到1948年1月20日(这个日子有讲究,是里约守护神圣塞巴斯蒂安的纪念日)才破土动工。而真正的建设,则要等到半年多后的8月17日才开始。

由于马拉卡纳迟迟未能建成,所以1949年4-5月间巴西主办南美锦标赛(美洲杯前身)时,也没有用上马拉卡纳演练。事实上,当时所有为世界杯建设的场地都还没有竣工呢。巴西向出席南美锦标赛的雷米特保证,马拉卡纳会在1950年4月时建成。为此,他们投入了多一倍的工人,甚至到1950年2月时还在报纸上招工。到5月末,政府又批准了一批一揽子紧急拨款,这才保证马拉卡纳在世界杯开始前将将能够完成。

3、“足球史上最震耳欲聋的死寂”

巴西申办世界杯时的胜利,最终及时完成马拉卡纳建设带来的成就感,以及对于自己成为世界“未来之国”的憧憬,让巴西人在这届世界杯开始之前,就充满了乐观情绪。也正因为如此,马拉卡纳最后的悲剧才来得如此突兀:期望过高,失望带来的创痛也就越深。那么问题来了:当时的巴西,实力真的足以俾睨群雄的吗?巴西人是否过于乐观了?

1938年世界杯,巴西击败了瑞典取得第三名。到那个时候,巴西只有两个南美锦标赛冠军,而且两次都是在自己当东道主时取得的冠军。但到1950年世界杯前时,巴西的足球力量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刚刚赢得了1949年美洲杯,在那届杯赛上他们8场比赛一气打入了46球,其中包括9比1胜厄瓜多尔,10比1胜玻利维亚,和7比0胜巴拉圭以及5比1大胜乌拉圭。

1950年世界杯的赛制是独一无二的,4支球队进入终极小组赛,以小组循环赛成绩最佳者捧杯。在小组赛头两场中,巴西7比1狂胜瑞典,6比1大破西班牙,而乌拉圭只是3比2小胜瑞典,2比2平西班牙,气势上不如东道主远甚。不过这些成绩都有一定的迷惑性,乌拉圭实力与巴西实力差距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大。

在世界杯开赛前的1950年5月,巴西就和乌拉圭进行过三番战。其中第一场比赛,巴西就在主场3比4输给了乌拉圭。里约很红火的体育杂志《环球体育》当时就写道:“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巴西人似乎想当然地认为,巴西成为世界冠军的希望最大。更糟的是球员自己都拒绝听取任何警告,沉溺于自己是大热门的幻想中,并且揽镜自怜,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了。结果就是,当纸牌屋垮掉之时,所有人都感到震惊:我们自以为是捧起雷米特金杯的最大热门,我们的球星甚至不能击败乌拉圭。”

这些话,其实完全可以在1950年世界杯最终输给乌拉圭的比赛后,照抄一遍。巴西队的成绩虽然突出,但并非一直稳定,有不少危险的苗头:在1949年的南美锦标赛上,他们就是在一路领先的情况下最后一战被巴拉圭2比1击败,虽然最后在重赛中7比0狂胜巴拉圭捧杯,但不是每一次这样的失利都能找到重赛的补偿机会。

对乌拉圭的世界杯前三番战,后面两战巴西都赢了乌拉圭,最终捧起了友谊赛的奖杯。但两场比赛都只是1球小胜(3比2和1比0),显示两队的实力差距仅在伯仲之间,巴西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当时乌拉圭球员在闹罢工,长期没有比赛影响了媒体记者们的饭碗,两者之间矛盾很大。

当时乌拉圭的队长瓦雷拉(Obdulio Varela)就拒绝接受任何乌拉圭媒体采访,哪怕是罢工结束了,他依然拒绝出现在媒体照片中,他所在的佩纳罗尔俱乐部常常只能发出只有10个球员的“全队照片”。这种媒体和球队的矛盾,导致乌拉圭媒体普遍贬低国家队,哪怕乌拉圭最后捧起了奖杯,媒体都坚持认为是神秘力量、球迷感召的作用,而不是球队踢得好。这,显然又会让被冲昏了头脑的巴西人认为乌拉圭不堪一击。

到了最终决战那天,有21万巴西人到现场观战,他们中大多数认为巴西队赢定了:由于前两轮成绩的差异,巴西队哪怕是踢平乌拉圭也能捧起奖杯。但乌拉圭到那时候依然在世界杯上保持不败(没有参加1934和1938年两届世界杯),最终,他们凭借吉贾的进球,取得了一场2比1的胜利。

吉贾绝杀巴西

乌拉圭进球逆转比分后,马拉卡纳并没有立即陷入死寂。看台上是一种紧张不安的窃窃私语,巴西人终于开始怀疑自己了。最后时刻,巴西队罚出角球,几名巴西球员都在争夺远门柱的落点,但乌拉圭后卫甘贝塔(Schubert Gambetta)一把把皮球用手捞了过去。队友安德拉德(Rodriguez Andrade)当时以为要被判点球了,都快气疯了,“你在干嘛?你个禽兽!”其实甘贝塔是场上少数听到裁判已经吹响了终场哨的人,一切都结束了。

对于巴西人来说,一切也结束了,这场失利是对民族自信心的一次沉重打击。当时二战过去不久,原子弹在广岛的爆炸令人记忆犹新,巴西剧作家内尔松·罗德里格斯将这次马拉卡纳悲剧就称之为“巴西的广岛”。而著名的乌拉圭作家、《足球往事: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和忧伤》一书的作者加莱亚诺则说那天的马拉卡纳有着“足球史上最震耳欲聋的死寂”。

2014年,德国队在贝洛奥里藏特7比1击败巴西队后,我在贝洛奥里藏特走了一大圈,发现巴西人并未如我们想像那般疯狂暴乱。相反,他们似乎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结果。同样,其实在马拉卡纳悲剧之后,巴西人的足球生活依然在继续。事实上,马拉卡纳甚至都没有哀悼期,在那场决赛之后的周六,球场立即举行了一场班古队与弗拉明戈的友谊赛。

2014年巴西1比7的惨败令巴西媒体集体失语

当然,参加本届世界杯的巴西球员还是受到了影响:到1954年世界杯时,这22名球员中有15人未再入选,这是60年中巴西队在两届世界杯之间换人次数最多的一次;要到2014年世界杯,巴西队才打破这个纪录——比起2010年的阵容来,2014年世界杯巴西队的阵容换了18人。

1950年后,巴西队再也没有在马拉卡纳输给过乌拉圭。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