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物理学教授的足球日记
踢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老者,虽已年过七旬可依旧活跃在足球场上,并且和球友们有一个“八十岁”的约定,他希望能一直踢到80岁。就是这样一位热爱足球的学者,他就是北大物理学院、清华物理系和体育部中国足球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葛惟昆(下简称葛老)。
初次听到葛老大名,还是在中国足球发展与研究中心的网络课程中。彼时,他在《科学足球的魅力》课程中用物理学原理解释了很多足球场上令人匪夷所思的足球运动。抛开学术,其实葛老还有那么一段不为人所知足球往事。
从胡同球场踢到美国球场
出生于北京的葛惟昆,从小就喜欢踢球。四年级之前其实他一直算班里的差生,属于险些留级的那一类。除了每天都在胡同里和小伙伴们踢球,葛老小时候还非常喜欢到官园体育场去看紫光队的比赛。
1951年组建的第一支北京队,其中就有紫光队的曹桂明(前排右二)。
一直混迹于野球场的葛惟昆也从未进入到球队从事过任何专业的训练,5年级时,葛老的学习成绩也开始名列全班前茅,到初中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四中。进入中学阶段之后,他因为踢足球而发展的短跑特长,使他被吸收到了田径队,还与贺龙之子同场竞技。从高中一直跑到大学,升入北大之后,还当上了北大田径队队长。
“说到重回足球场,还要将时钟拨回到1979年。”葛惟昆说,“当时我已经从北大毕业14年,经过1978年的文革后第一次研究生考试、被选派往英国留学。当时留学的城市就是足球之城曼彻斯特,来到曼彻斯特之后自己很快被当地浓郁的足球氛围所感染,自己也经常跑去看球,不过不是现场而是在电视机前。当时英国的转播已经相当发达,用电视看球相当方便。”
1978-79赛季的曼市德比战。
在看球过程中,他的英国朋友还提醒他:“千万不要随便和外人讲自己支持曼城还是曼联,这样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举动。要知道曼彻斯特当地的球迷是非常疯狂的,明确支持哪支球队,另外一队的球迷一定回来和你辩论,搞不好还要打起来的……”
光看不练自然觉得技痒,所以在课余葛惟昆还是决定去室内五人制小场和当地的英国人切磋下球技。“虽然当时自己是三十七八岁了,而且去踢球的频率并不高,但我依旧坚持踢到回国。”葛惟昆说。
葛老与球友们(前排左二)。
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在中科院半导体所参加工作之后,葛老从42岁起才算是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踢球生涯。在所里,他时常和研究生们一起踢球,当时林业大学的操场上能时常见到葛老的身影。
在国内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葛老来到美国访问,在美国的这五年也是葛老踢球最为密集的一段时间,因为在美国有很多天然草的足球场,而且这些球场的条件相当好。踢球之余,他还将平常和自己踢球的一些中国学生组织起来在1991年参加了美国东部举办的第一场美东中国学生足球联赛。由于当时的他已经49岁了,所以并没有怎么出场,更多是担任教练的角色。“在最后一场对阵耶鲁大学的比赛中,我们1比0小胜对手、拿到那届比赛的冠军。赛后,队员们将我举起来一起庆祝,这也是我唯一一次以教练的身份享受这样的待遇,享受了足球的快乐!”葛老回忆道。
葛老征战球场(左一)。
葛老(左二)雪天坚持踢球。
从美国回来之后,无论是在香港科大还是在北大或者清华,葛老一直没有中断过踢球,现在踢球已经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76岁高龄的他每周依旧还在坚持踢球。即使像4月4日突然雨雪交加的天气,也没有阻止他踢球的热情。
日记里的中国足球
从去年底开始,葛老会把自己看球的一些心得体会写成足球日记,发表在公众号上。在他的日记里,自然也少不了大家都很关注的中国足球的问题。大到中国的足球文化和体制的一些思考,小到某一场具体的比赛发生的事情,葛老都会在有时间的时候记录在他的日记里。
最近他写的一篇正是关于中国杯的。说起这两场惨败,葛老认为不必看得那么重。毕竟实力差距的确存在,且足球比赛偶然性极大,进球失球都在一瞬间。他更关注的是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一些现象,“为什么(王燊超)在这一场表现失常,这其中有文化的问题。就是说中国人对足球的看法,不够自信。就不管我跟谁踢,我踢不过你也无所谓,我要踢出我自己的最好。有些球员脑子里杂念太多。”葛老分析道。
采访中,葛老主动提到了王燊超的停球失误。
文化的问题,葛老之前就不止一次在自己的日记中提到过。他认为不仅整体环境中缺乏足球文化,球员也缺乏文化知识。“这个足球运动员,如果从小就脱离学校的环境,脱离文化的学习,他这一辈子成长都是不完整的。球场上的表现也反映着文化根基。”葛老说道。很多人认为足球是靠踢出来的,而不是靠脑子,但葛老十分不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的好的足球运动员应该是高智商的运动员,应该具备很好的学习能力。
采访中,葛老多次表示自己喜欢哈维这样的智慧型中场。
欧洲的很多培养模式可以兼顾学业和足球,这建立在他们每个地区都有很多职业俱乐部的基础上,大学生也可以成为俱乐部成员,踢得好有机会到职业队去,到不了职业队至少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可以做其他的工作;日本完善的校园足球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但国内目前的职业足球体制在葛老看来,不仅不能培养更多的优秀球员,甚至还会毁掉一批球员。
“他文化没有,这些人他就没出路了,所以是很大的社会问题。如果你看到这个事实之后,很多家长他就心生疑虑,我为什么要孩子走这么一条不归之路,就是你将来怎么办这个孩子?”葛老说。家长不同意,带来的直接结果自然就是足球人口的减少,从而使国足的整体水平难以提升,而水平下降又势必会进一步影响足球文化的积累和足球人口的增加,这是个恶性循环。
日本的校园足球培养了很多国脚。
学习欧洲发展社会足球?也许是个好主意。但问题是,在我国发展社会足球面临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不管是场地还是人员,都是掣肘。那么学习日韩发展校园足球呢?也许可行,但问题又来了:能执行到什么程度呢?对于家长来说,在很多保障都不完善的基础上让孩子练足球似乎是一个风险极大的选择,远远不如好好学习;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才是最现实的问题,绝不可能因为发展足球影响升学率。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校园足球也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种种问题,想要改善甚至解决都不容易。而葛老认为,想要让这个项目更好地发展,少走弯路,一定要找专业的人来管专业的事。“管足球的人一定是真心热爱足球,真心热爱我们这个国家,而且懂足球的人。”葛老说。事实上在足球运动较为发达的欧洲,担任足协领导的人很多都是业内人士,比如说德国足球名宿贝肯鲍尔就曾任德国足协主席。而中国篮协自打姚明上任以来,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也是困难重重,但还算是有了一些改观。
贝肯鲍尔时任德国足协主席。
正是从这些层面上讲,葛老才说自己的足球科学研究有人关注当然很好,不过这些只是皮毛而已,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尽管可能不会有很多人看到,但他还是会在空闲时间坚持写足球日记,记录自己的一点点看法,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也许只是一家之言,也许有些不被理解,但他的日记,见证着一个老球迷的坚守。
足球就是个物理现象
近些年来,科学研究被运用于不少运动项目中。但说起足球科学,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研究阵型、打法之类的内容。对于踢球多年又曾有着教练经验的葛惟昆来说,这些东西自然也是他曾经研究过的,他推崇攻守兼备的4231阵型。
“攻守兼备,就是说它这四个后卫和两个后腰对后方的这个保护就比较好。所谓四二三一,它的条件就是只有一个强力的前锋。如果你这个队里有两个非常好的前锋,这种就不合适。比如说这个乌拉圭,它一定是前面两个人,四四二,或者是三五二取决于你对手的情况。但是三五二,实际上你可以把它的防守和进攻都做得更加犀利,就取决于这队伍当中的边上这两个人。就是一般认为这种防守更好。虽然只有三个后卫,但相当于这三个中卫。所以这边上两人实际上在防守上退回来到后卫,对他们要求非常高……”
4-2-3-1是穆里尼奥最喜欢的阵型之一。
当然,运用什么阵型不仅需要考虑自己拥有什么样的队员,还要考虑面对什么样的对手。足球场上的制衡与反制衡,也是一门极为深奥的艺术。但是葛老的足球科学研究绝不止于此,而是更进一步,研究到了更加具体的技术动作背后的物理原理。虽然他的研究目前在中国的足球文化中还不太被重视,但是也依然有其意义之所在。
说起为什么萌生了开这样一门课程的想法,葛老坦言这其实是个机缘巧合。当时清华大学正在发展慕课(一种网络课程公开课),征集各院系的开课意见。体育部也想开一门课,但讲什么内容呢?几经周折,体育部找到了孙葆洁老师和葛老,希望他们可以讲讲足球运动和足球里边的科学。葛老则恰好在之前组织物理系学生足球队翻译了一本相关的书籍,一个英国物理学家写的《足球的科学》,书籍的内容恰好可以搬上讲台,于是一门被命名为“足球运动与科学”的课程就这么上线了。
《足球运动与科学》作为清华大学慕课课程2015年正式上线。
可是理论往往要通过实践才会不断完善。后来的踢球实践中,葛老的球友们向他提出了更多的疑问:电梯球和香蕉球有什么区别?应该怎么踢出电梯球?为什么贝克汉姆的任意球踢得那么好?为什么卡洛斯能踢出诡异的任意球?这种种的问题不仅困扰着球友们,也引起了葛老更大的兴趣。查书籍,找期刊,实在不行可以自己研究。葛老的足球科学研究就这么逐渐丰富了起来。
超链接:【科普】足球是本科学大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只看球不学习了…
但理论研究出来,能不能运用于实践是另一回事。葛老也坦言,“像这种东西就是说我们只能说从科学的角度,从物理的角度能够给球员一种启示。练还得你自己练。”具体的物理学计算球员当然可以不必了解,但是至少要知道原理,这样也能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国外,很多球员和球队都会有专门的技术分析师指导球员去训练定位球技术,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练起来就能少走好多弯路。
有人不理解,认为葛老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却跑来研究足球,未免多此一举。不过葛惟昆却认为足球并没有分散他的精力,他依然是一个物理研究者。闲暇时间踢踢球、写写足球日记,是他的爱好。当被问起的时候,他说他也不反对去某支球队做个技术顾问,只是这个东西目前还不受重视,人家也看不上他这个“非专业人士”。而且自己年纪大了,精力也有限。
华商报题为《教授,你真的不懂足球》的报道。
“足球的运动其实就是一个物理现象,只是很多人没有仔细研究过它背后的物理过程罢了。”提起自己的研究,葛老说的很轻松。其实在葛老的课程上线之后,质疑的声音不少。有人认为这样的研究没有实践意义,只是纯粹的理论探讨;还有人说葛老是搞物理的,根本不懂足球,只是在胡扯。
面对这些尖锐而又苛刻的质疑,葛老倒并未放在心上,“如果你说我说的不对,那我们可以讨论;你说没必要,那就是你的看法问题了。我认为,其实也不是从我开始的,就这本书,或者甚至以前我想都也有这种研究。物理不但可以研究足球,什么都可以研究。星球的运动都可以研究,不要说你足球了……”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里,葛老始终平静,娓娓道来。这似乎和我们认知中疯狂的球迷有所不同,但在他平静的叙述中却又包含着一个“学者型球迷”独有的气质和坚持。两种狂热或许有不同的表现,但对足球的热爱,却殊途同归。
采写|体坛+记者 李旸、姚明男(实习)、廖竞文(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