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前三站忙着各种吐槽 全英赛对他才是特殊存在
记者李婷报道
春日里依然料峭的伯明翰,林丹沿着小运河走向体育馆,身上还有点冷,手却终于热了,是啊,手却终于热了——从年初马来西亚、印尼两站公开赛的“一轮游”,到上周德国公开赛的止步八强,围绕在林丹周遭的冷风飕飕,直到抵达伯明翰,这座林丹一直心有所念的工业城市,这座承载了太多荣耀和记忆的体育馆,林丹热了起来。
只不过,熬过了“林李大战”,赢下了25岁的黄宇翔,闯进了决赛,但是在另一位22岁的石宇奇面前,林丹展现的不再是“超级丹”的霸气,他的表现,残酷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0比2负于石宇奇,林丹没能第七回站上全英赛的冠军领奖台,没人知道,第七回还能不能再等到。
在全英赛大幕正式开启前,林丹遭受到了近几年来最大的质疑,这样质疑声远比里约奥运会他半决赛输给李宗伟时还要响亮,是啊,谁能接受这样的林丹呢——马来西亚大师赛首轮出局,“背靠背”的印尼大师赛继续“一轮游”,休战之后再出发的德国公开赛,1/4决赛又输给了世界二流选手伍家朗。
所以,林丹老矣?
不过在此前的这三站比赛中,林丹的心思也并不全然在比赛中,他主要做的事情是“吐槽”,东南亚两站,他吐槽的是世界羽联强制性参赛的规定:“每年我们要打很多比赛,不能每站都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作为顶尖选手,我们的目标是专注在更重要的大赛上。”
所以哪些比赛是对林丹更重要的大赛?“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准备工作和比赛重心,主要是全英赛、世锦赛、亚运会和汤姆斯杯。”
那言下之意,马来西亚和印尼两站比赛林丹压根就没有认真准备,出局就出局呗,反正出工不出力也是一种抗议。
等到了德国公开赛,林丹的吐槽主旨变成了世界羽联新的发球规则:“发球不得超过1.15米,连羽毛球最基本的发球都在改,作为球员的我挺无奈的。只是觉得世界羽联你们又想干吗?你们改发球的规则意义在哪里?是为了羽毛球变得好?说句心里话,一点也没有。”
不管是无声的抗议还有有声的抗议,到了全英就不作数了,毕竟,全英之于林丹是不同的。林丹曾多次表达,世锦赛改为一年一届后,价值并不会比同样一年一次的那些公开赛要来得更大,甚至是比不过有着百年历史的全英公开赛。所以在他心中,全英公开赛已然超越了普通公开赛的范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在伯明翰,林丹曾经六次站上过男单冠军领奖台,并且在2007年和谢杏芳同时登顶,他手捧鲜花亲吻谢杏芳的瞬间也成为了全英历史上一个经典画面。这里的环境、氛围、专业、记忆,都是林丹心中所看重的,所以之前三站比赛,打得再差,质疑再多,只要能够在全英有好的表现,林丹就能够挽回年初的所有颓势。
来到全英的头两个比赛日,林丹虽然都是以2比0获得了胜利,但过程并不轻松,今年即满35岁的林丹,现在面对水平并不高的选手时,已经很难会打出酣畅淋漓的球了,他在年龄、精力、体力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也是需要打得较为纠结才能获胜。
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在赢了前两场球后,林丹遇到了一生的对手、一生的朋友李宗伟,错失了去年的世锦赛、中国公开赛、香港公开赛,第四十回的“林李大战”在第108届的全英赛上终于不再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