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若琪生涯回顾⑥:23岁成为“老将” 她坚持一路向前
记者马寅报道
2014年,全面年轻化的中国女排重新启航。23岁的“老队员”惠若琪面对方方面面的考验:角色的转变、突破的难度,以及身体的问题,她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少年,但是她努力坚持一路向前。
从瑞士回国到大奖赛开始,整整两个月,卡在瓶颈的惠若琪认真考虑了自己到底该怎么办。
“那段时间想明白很多事,越往上走大家要求越高,我的责任也越大,可是我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又最怕听到别人说我不行,这对我的刺激特别大。”说这话时,惠若琪的声音都有些变化,变得不像她,若不是触及痛处,她是不愿意如此坦露心迹的。
能不能不去关注?能不能不在乎外界的声音?能不能不忘初心?能不能把精力更集中一些?她反复这样问自己,她当然知道答案,但是她害怕自己做不到。“郎导总说我不洒脱,我也知道能洒脱起来多好,可是真不是想洒脱就可以做到的。”
2013年底那次采访惠若琪。她就说希望自己能洒脱起来,然而半年过后,痛苦因为积累的时间更长而更痛,而一直在寻找方法尝试改变的她却没有什么改变,反而陷得更深。最纠结的那段时间,她选择“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她没有对爸妈说,朋友、队友甚至教练都不知道她的内心在进行多大规模的思想翻滚。
还有她的心脏,虽然队医也带她去查过,但是指标始终没有全正常,早搏仍时有发生,只是她学会了和早搏和平相处,掌握了一定的规律。爸妈还是会经常劝她去检查,她反问:查了说不能练了,难道我真的不打了,回家吗?
最终,我们看到了在世锦赛上突破瓶颈的惠若琪。她说:“还是考虑问题方法和角度的改变,突破技术的瓶颈可能需要时间积累和反复磨练,突破心理的瓶颈则需要从之前一直钻的牛角尖儿里出来,换个角度看问题。”
之前她只为集万千宠爱而幸福,看到自己的问题因为当队长被放大就觉得不公平,换个角度看问题,她才意识到这就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有能力承受多少苦,才有资格获得多少爱,而她该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
“从球队里的得分手到保障型主攻的心理转变,我差不多花了一年多。”惠若琪坦率地承认有很长一段时间,她很不甘心转变成一个以后排保障为主要职责的保障型主攻,“我还是喜欢用以前那种方式为球队做贡献,喜欢那种打法和那个角色,所以很多时候我的一传出现波动,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又去想进攻了,不安心接好一传,甚至忘记先要接好一传。郎导这两年总说,小惠,你安心把一传接好,我每次答应得挺痛快,但是头脑一热就全丢一边了。郎导也说,小惠,我不看你的数据,你不用过于在意那些东西。但也许是习惯了,总是克制不住自己去关注,而且也知道关注的结果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困扰。”
“到大奖赛时,我感觉自己在球场上就洒脱一些了,关注自己该做的事,把那些工作尽可能都做好。原来我更多的会想自己在球场上的问题,大奖赛开始把精力集中在和队友的合作上,我发现这样确实在无形中减轻了自己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