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中阿之战:U23国足大胜背后,里皮战术思想凸显
体坛周报记者马德兴常州报道
中国95年龄段U23国家队在第三届亚洲U23锦标赛首战以3比0大胜阿曼队,不仅结束了此前两届“六连败”的纪录,更是让球迷们见到了一场久违的大胜。由于这是2018年的第一场正式国际比赛,因而这样的结果更让人欣喜。
赛后,外界围绕着U23政策等问题展开的议论已经不少了,但是,不管如何为“新政”高唱赞歌,首先应该承认:如果现在的U23国足不是由里皮团队负责,而依然还是由中国本土教练指挥,则恐怕很难取得这样的效果。此话或许不中听,但现实却是,如果不是这支U23队伍与国足“一体化”,再有益的政策,也未必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锋无力似乎已不是问题
以往参加大赛,“锋无力”的话题总是被不断提起,不管是国家队还是各级青少年队伍。但是,自从里皮接手后,国家队的情况正在日趋改善。虽然在去年11月份对阵塞尔维亚队及哥伦比亚队的比赛中未能进球,但毕竟对手的实力明显强于中国队几个档次。而东亚杯赛上,几位年轻球员尤其是锋线球员的加盟,已经无人再提“锋无力”。
而U23国足在里皮团队教练组接手后,同样已经无人再提及这样的话题。在迪拜的三场热身赛中,U23国足取得了六个进球。此番对阵阿曼队,中国队取得3个进球,而且各个漂亮,更是让人忘却了这个“老大难”的话题。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回想U23国足在对阵阿曼队的进球,再联想中国队在东亚杯赛上对阵韩国队的两个进球,不难发现进球线路是何其相似。
在东亚杯赛对阵韩国队的比赛中,中国队界外球发出后,杨立瑜右路突破传中,中路的于大宝插上后一漏,后点的韦世豪轻松将球推入网内;在对阵阿曼队的比赛中,16号李帅左路突破后传中,中路的巴顿同样也是一漏,后点的杨立瑜轻松将球推入网内;在东亚杯赛上对阵韩国队的比赛中,在1比2落后的情况下,李学鹏左路接队友横传后,马上传中,于大宝头球冲顶击中横梁后弹入网内,为中国队将比分追平;而在对阵阿曼队的比赛中,中国队在2比0领先的情况下获得任意球机会,对方解围后,李晓明头球点到左路,姚均晟直接起球传中,韦世豪中路头球冲顶,将比分锁定为3比0。
对照这两支队伍的四个进球线路,除了前两个进球一个是右路传中、一个是左路传中之外,整个套路完全一样。这样的套路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相信所有本土教练也都知道,甚至会同样要求。可问题是:为什么在里皮麾下,不管是国家队还是U23国足,都能够打得出来,而换成其他教练后,这样的进攻套路就出不来?
当我们在谈论“锋无力”的问题时,总是首先感慨“没有好的得分手”。但是,在里皮麾下,进球究竟是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进攻有基本的套路,按照这样的套路去打,总能有人站出来将球送入球网内。
所以,中国队进球背后,恐怕更值得深思——同样是中国球员,为什么到了里皮团队麾下,就变得会进球了?似乎“锋无力”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但缘何换成其他教练后,这个问题就异常突出?尤其是,国家队的进球线路与U23国足的进球线路几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就更值得中国足球人认真思考,而不仅仅只是感慨“没有好前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里皮团队“一统”国足及U23队,效果究竟如何?答案恐怕已再清楚不过了。尽管中国队在本届U23锦标赛上才打完第一场比赛,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但是,效果已经不言而喻,未来究竟该如何走?恐怕无需再争论。
向前、向前、再向前!
不得不说,高效是中国队能够以3比0取胜阿曼队的根本。就像赛后中国队主教练马达洛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虽然阿曼队的控球时间远超过中国队、传接球方面也占据更多的优势,但最后的结果是3比0!这还不够吗?”
正常情况下,按照里皮以往指挥中国国家队的作战思路,主场作战的中国队一般是开场即强攻。但在本场比赛中,中国队却很是务实地选择了防守反击,并让阿曼队占据了场上的主动。从上、下半时的控球率来看,整个上半时,阿曼队为61.1%,而中国队只有38.9%;整场比赛中,阿曼为为62%、中国队只有38%,但中国队的反击却显现出了效果来。尤其是上半时的两个进球都是反击的结果。这种高效确保了中国队的胜利。
但除了高效之外,还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变化,就是里皮指挥广州恒大队与指挥中国国家队包括现在的U23国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指导思想。在恒大队执教期间,里皮麾下的球队或许是因为整体实力超强的缘故,在比赛中具有绝对的控制力,所以控球成为主导。不管是在中超联赛中,还是在亚冠赛场上,恒大队的每一场比赛在控球方面都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但是,执教国家队后,最大的一个变化恐怕就是不再是控球主导,而更多地是追求简单、高效!抛开前面提及的控球率,就以传球为例,中阿之战,阿曼队的传球为472次、传球成功为399次、传球成功率为85%;而中国队全场传球才298次、传球成功为222次、传球成功率为74%。
按照外界对足球的理解,中国队属于“不会踢球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则可以发现:中国队在这298次传球中,属于“进攻传球”的次数为242次、成功171次,成功率为71%。进攻传球在整个中国队的传球次数中所占的比率为81.2%。相比之下,阿曼队的“进攻传球”次数为326次,占全部传球的69.0%。换而言之,中国队在场上的传球中,更多的是有效传球、进攻性传球。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注意并认真分析与研究的变化。
如果再进一步细化,在所有传球中,中国队属于“向前传球”的次数为153次,占全部传球次数的51.3%。其中,成功94次、成功率为61%。而阿曼队的“向前传球”为184次,占全部传球次数的38.9%,其中成功126次、成功率为68%。看上去阿曼队向前传球的次数要比中国队多、成功率也更高。但是,因为中国队“向前传球”在全部传球中所占的比率更高,于是,真正的效率却是中国队远高出阿曼队。
除了“向前传球”外,中国队在比赛中的横向传球、传中为89次,而阿曼队则是227次,所占比例分别是29.8%与48.1%;中国队回传球为41次、阿曼队则是61次。于是,我们也就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阿曼队虽然在场上传接球次数很多,但更多的是“无用功”。当球更多地横传、回传时,意味着整个进攻的速度变延缓下来,对方也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回防、布防。本来很好地反击机会,变成了阵地战。而中国队所进的第一个球,是后场刘奕鸣有目的的长传,韦世豪拿球后磕给李帅、后者再突破后传中,杨立瑜进球。从进攻发起到完成射门,期间也就只有四脚球!这就是速度,就是高效。
此外,中国队在这场比赛中,传入“进攻三区”也就是前场三分之一场区的传球为96次,占总传球次数的32.2%,其中成功66次、成功率为69%,在中国队全场222次成功传球中占29.7%。而阿曼队传入“进攻三区”的传球为119次,占总传球472次的25.2%,其中成功81次、成功率为68%,在阿曼队全场399次成功传球中占20.3%。换而言之,虽然阿曼队传球、控球占据主导,但真正对对方球门形成威胁的机会与次数,显然还是中国队更高。
这就是现在里皮麾下国足以及U23队伍的最大变化。在整个小组赛第一轮比赛中,日本队对阵巴勒斯坦队是737次传球、控球率高达65.7%;韩国队在对阵越南队的比赛中,传球708次、控球率高达71.3%,数据远远超出中国队,但不管日本队还是韩国队赢得都很艰苦,为什么?恐怕还是一个“向前”与“高效”的区别。里皮用务实的方式,诠释“赢球就是硬道理”,而不是片面地去追求所谓的“传控”,这恐怕才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