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中超继续新政:U23政策细化 补充U21球员条款

马德兴11-03 07:00

记者马德兴报道

本周末,2017中超联赛就将落下大幕。来年中超政策方面将有何变化?颇受外界关注。日前,中国足协已就来年中超联赛的外援以及年轻球员等相关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减少外援数量的同时,今年初推出的“U23新政”将进一步细化,并在此基础上推出“U21新政”。

外援总数减少1人

早在今年8月,中国足协曾发布了“征求2018年中超、中甲联赛外籍球员注册报名人数规定意见”的通知,对2018赛季中超、中甲外援政策作出了新的规定。其中,中超注册外援为4人、中甲注册外援则为3人,每场比赛上场人数分别为3人与2人。当时,中国足协只是以“征求意见”的形式了解各中超、中甲俱乐部的反馈与意见,迟迟没有公布最终结果。但实际上,对于中超、中甲联赛减少外援的人数,各个俱乐部并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中国足协之所以提出减少外援人数,可谓大势所趋。过去两三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大肆烧钱、引进天价外援,根本不能让中国足球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在即将过去的2017赛季中,最典型的就是上海上港队,引进了几位天价外援和外教,可结果仅仅有希望争夺足协杯冠军,中超亚冠双双无缘问鼎。在这种情况下,减少一名外援,对于俱乐部而言无疑是一种减负。

中超实施“注4上3”的外援政策,不会影响到征战亚冠的4支球队。亚足联在亚冠联赛中实施“3+1”外援政策,总外援人数也是4人。征战亚冠联赛的几支中超球队可以引进一名“亚外”。或许有人会说,其他不参加亚冠的俱乐部会引进一名“非亚外”高水平外援,而引进“亚外”的俱乐部显然吃亏。实则未必,中超只能同时出场三名外援。引进高水平“非亚外”的俱乐部或许在转会费、薪酬等方面支付得更多,也对更衣室稳定构成隐患。所以,究竟是“亚外”还是“非亚外”更有利?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中甲外援限制为3人、同时出场2人,在确保顶级联赛的整体水平不受到太大影响的前提下,让我们的二级联赛甚至三级联赛为本土球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应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减少中甲外援人数、控制各队的收支,这样的大方向和大思路也是没有太多问题。而今年中甲不少球队因为伤停,或多或少都经历了难以凑齐3外援的时期。冲超的大连一方和北京人和,根本上还是靠着更高质量的本土球员。

所以,在整体发展趋势方面,减少外援应该说是中超、中甲联赛所作出的正确选择。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本土球员会有更多的出场机会,对于中国足球的发展,利大于弊。

U23球员始终在场

据了解,在U23球员的问题上,中国足协并没有走极端,采取了更合理的方式延续发展本赛季的“新政”。从2018赛季开始,各队在每场比赛中不仅将继续执行“至少一名U23球员首发出场”的规定,而且进一步明确规定:每队在每一场比赛中,自始至终必须有一名U23球员在场上。换而言之,像今年中超联赛中部分球队开场不久后即换下U23球员的做法将要作古。其目的,是让各个俱乐部真真实实地重视本队年轻球员的培养。

这样的新规定,较之上半年足协下发的征求意见稿中所提出的“上几名外援的同时必须要上几名U23球员”,显然是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也更为科学合理。首先,中超联赛的整体水平并不会因此受到太大影响。实际上,通过2017年赛季中超联赛的实践,不少注重U23球员培养的俱乐部,不仅没有影响到球队水平,相反还有效地促进了队内球员间的良性竞争。最为典型的就是天津权健队,像刘奕鸣、张修维(停赛前)、郑达伦等几名U23球员的表现就非常突出,已成为队内不可或缺的主将。

也正因为此,此番中国足协从明年的联赛开始,要求各队在一场比赛90分钟内始终确保有一名U23球员在场上的决定并不过分。相反,这个政策的出台,可以让各家俱乐部更重视本球会年轻球员的培养。在出现场上U23球员受伤、不得不换下场的情况下,因为替补出场的必须是一名U23球员,这就让俱乐部球队不能只盯着一两名U23球员,而是要在日常训练中注重所有U23球员的培养。

这个政策的出台,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足协听取了国家队主教练里皮的意见,因为针对很多俱乐部疲于应付、早早地将U23球员换下场的情况,里皮就曾提议:应该是用U23球员换下U23球员。这对于中国年轻球员的成长是有好处的。至2018年,“U23球员”是指95年龄段球员,而95年龄段队伍除了明年1月份的第三届亚洲U23锦标赛之外,至8月份还有一个印尼亚运会男足赛。很显然,这样的政策也让95年龄段球员有更多实战机会,提高自身的技战术水准。

U21替补至少2人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1997年龄段球员是未来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适龄球员,为了能够兼顾未来东京奥运会男足国奥队的建设、给这个年龄段的球员更多比赛机会,中国足协在明年的中超联赛中继续实施“U23球员”政策之外,还针对97年龄段球员专门作出规定:各队在每场比赛的替补名单中,至少要有两名U21球员。

应该说,这个细则也是兼顾到了多方。首先,中国足协没有在原来“U23”政策基础上像过去那样一变再变,而是让政策有一个延续性。如果将“U23”直接演变成为“U21”,则对于1995年、1996年出生的球员是不公平的。如今则是避免了这种不公平。其次,U21球员本身属于U23范围内的球员,在U23球员必须首发出场时,俱乐部球队中如果U23球员不算很强,可以选择U21球员首发,就像今年不少俱乐部中所作出的选择,如河南建业选择胡靖航、重庆力帆南松、天津泰达杨立瑜等等。这其实也是在为东京奥运储备人才。

而且,这一条规定的出台,其实也是希望各俱乐部在人才储备方面更有长期性,在考虑到95年龄段球员的同时,更兼顾97年龄段乃至更小年龄段的球员培养。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细则。

政策细节需更明确

尽管外界一直非议不少、甚至反对意见依然存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应该说U23政策在2017年经过一个赛季的实施之后,效果较为明显的。一个最具有说服力的数字是:95年龄段U22国足在2016年正式开始组建,当时入选过U22国足的适龄球员,总人数未超过40人,而且每次集训也都是熟悉的面孔。但今年一年,U22国足这个月将在贵州展开第五次集训,先后召入队内参加集训的球员已接近80人,而且每次集训都有新面孔出现。而这些新面孔全部是在今年中超中甲联赛中有过出场记录的。

所以,从长远角度来说,U23新政的实施,对于中国足球人才的培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这样的培养在短时间内未必能见到效果,只有经过更长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见效。因为从人才的培养角度来说,中国的本土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最缺少的是正式比赛机会,只有通过联赛这样对抗性强、压力大的比赛的磨练,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一名球员的成长,不是靠训练,而是靠一场接一场比赛的积累,才能破茧成蝶。正因此,像这样有利于中国足球长远发展的政策,应该坚持下去。

当然,在相关政策的细节方面,恐怕应该更加明确。譬如,U23球员必须90分钟始终一人在场上,一旦这名U23球员被红牌罚下该如何处理?是否必须要换上一名U23球员?假设此时没有换人名额了,又如何处理?再譬如,一队用完了三个换人名额,但U23球员恰好受伤不得不下场的情况,是否只能继续执行规定、10打11?比赛结果是否依然有效?类似这些“极端情况”,足协恐怕还是需要在下发通知时更加明确,以防产生歧义。

另一方面,当中国足协出台“U21球员”政策时,俱乐部与中国U20国青选拔队赴德参加地区联赛之间的矛盾恐怕会进一步更加突出。面对新政以及新形势,中国足协如何更好地协调与地方俱乐部之间的这方面的关系?这无疑是对足协提出了新课题。

中超  /   U23  /   U21  /   新政  /   外援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