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米兰夏窗总结:管理在上路,成效尚待检验
体坛+记者王勤伯报道
意甲诸强,夏窗留下最多疑问的球队或许是国际米兰。从7月初的雷声大到8月末的雨点小,部分蓝黑球迷对苏宁的投资热情提出了疑问,另一些则选择维护苏宁的决定。
到底该如何看待苏宁今夏的表现?如何看待球迷群体中不同的意见?
管理在上路,进步不能否认
斯帕莱蒂最近一次造访《米兰体育报》,声称转会市场“完美”,这种用词倒不值得过分在意。倒是他一再表示“球员选择都是管理层和教练组一致认可的”,却是国际米兰相对于去年夏天的一大进步——苏宁刚接手第一年,不尊重教练组意见,把近亿欧元预算交给一个经纪人摆布,这种错误没再犯了。
欧洲足球教练,最在意的一个环节就是“建队计划”——哪怕是意大利这种转会市场由体育经理负责的俱乐部体制,建队计划也必须时刻和主教练保持一致,否则球队是没法带的,很多球队出问题就在于建队计划无法取得一致。
去年国际米兰的问题我们就不再重复了。今年像留下佩里希奇、签约贝西诺、博尔哈·巴莱罗等球员,完全是斯帕莱蒂的意见,赛季一开始就取得两连胜,也说明俱乐部各部门运作已有基本默契。
此外,张康阳在“足球政治圈”的身影也逐渐活跃,接下来有可能进入欧足联某个委员会担任理事。想想托希尔时代,印尼人在足球政治圈唯一“建树”是轻率毁掉莫拉蒂和阿涅利的叔侄忘年交,重要决定却跟在加利亚尼和洛蒂托身后,职业联盟会议要么让意大利语不好的柏林布鲁克去参加,要么派体育经理奥西利奥,完全属于放弃。
转会市场具体操作有遗憾
罗马1比0领先国际米兰并多次击中门柱的时候,萨巴蒂尼曾在奥林匹克看台上抓头发,表情非常难受。如果罗马运气更好取得比赛胜利,或许国际米兰转会市场的一些问题会被媒体提出来进行讨论。
萨巴蒂尼曾说过,他离开罗马的一个原因是受够了美国式企业管理模式,他这样的人,不太可能每天写一篇工作报告发电子邮件给各分管领导,所以他想看看和中国人合作是否更好。
这种企业内部文化的点评,如果不是当事人在合同期结束以后自己主动出来说话,我们是无从知晓的。但国际米兰今夏转会市场上的诸多消息,也留下了一点点讨论的空间。
中国有些大企业做事情,一个问题就是内部领导众多,一些关键决策彼此踢皮球,拖沓错过时机。这种现象是否也在苏宁和国际米兰的关系中存在呢?
萨巴蒂尼明显是个勤快的经理人,他有很多次“基本谈妥”——例如和热那亚基本谈妥佩莱格里和萨尔塞多两员小将的转会和代培计划,例如和埃姆雷·莫尔基本谈妥加盟国际米兰,例如和桑普多利亚基本谈妥希克转会。
然而,这些基本谈妥的转会,就在球迷们要等待官宣的时候,都成了别人的盘中餐。萨巴蒂尼在9月初的总结也留下了些许线索:“希克这样的球员是应该拿下的……”
当然,国际米兰最基本的签约得到了确保,例如边后卫、中场等位置。如果成绩足够好,上述问题的讨论完全可以不存在和不成立。
国米未来在苏宁内部的地位如何?
最近两年国际米兰的操作可以说明,FFP多少是可以做些手脚绕过的,主要别像卡塔尔人那么夸张。例如去年把很多支出放进圣西罗筹备欧冠决赛,或者今年和桑普多利亚联手玩6月30日前后手。
因此,奥西利奥所说的“FFP没想象的那么灵活”,更多还是暗示苏宁的钱出不来。毕竟,要完成各种FFP绕路操作,最基本的要素要是有钱可花。
我想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如果金融外汇监管部门没有收紧水龙头,苏宁是否会在转会市场和AC米兰、尤文图斯进行军备竞赛?甚至,如果早知道后来金融管理部门收紧资金外流渠道的政策,苏宁还会不会投资国际米兰?
托希尔当初来中国找投资人的时候,跑过好几个城市。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波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里,很多领域的经济形态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现象:谁能融到巨资就感觉像赚到了巨额利润,谁能烧钱就显得这个企业很有前途。后来发生的故事,乐视是个很好的例子。
当时投资海外足球俱乐部的人,基本都没有考虑俱乐部本身造血能力的问题,而是觉得一年区区几个亿或者十来亿人民币养个俱乐部算什么大事?这样说当然不是单指苏宁一家。
奥西利奥曾有一句名言:“要不是FFP,以苏宁的财力,签下C罗都不是问题。”这句话其实很意淫,世界上有财力签下C罗的财团多得去,但任何一个财团或企业在为足球烧钱的时候,都会综合衡量企业本身的得失。贝卢斯科尼是这样,苏宁也一样。
张康阳坐镇米兰,对国际米兰在苏宁内部的位置是个重要保证。但经过一年时间,苏宁集团上下或许也意识到了投资意甲球队的诸多困难,短时间内实现自行造血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输血?同样需要平衡苏宁内部的投资结构。
苏宁对外肯定会强调投资国际米兰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要借此在有关部门面前论证其海外投资的合理性。但从集团产业布局来说,未来国际米兰会处于什么位置,仍然是个长久的问号,让我们暂且不做预测。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国际米兰在赛场上成绩很好,肯定可以为苏宁实现更多广告效应,这种情况下,获得追加投入的机率就更大。如果连年都像上赛季,那就挺麻烦。
球迷应该对苏宁施压吗?
这个问题几乎就不需要回答。当然需要施压!否则你支持的是苏宁,而不是国际米兰。
当年蓝黑球迷对莫拉蒂施压,谁去考虑过萨拉斯石油集团和莫拉蒂家族企业的经营状况了?你爱国际米兰就投钱,不爱就别求包涵和理解。
但施压也是有前提的,球队成绩不好应该施压,投了巨资成绩不好应该施压,球队成绩过得去(例如进入欧冠)但不如历史宿敌也需要施压……莫拉蒂时代,国际米兰球迷从未满足过进入前四获得欧冠资格然后看别人庆祝胜利,现在当然也不应该满足。
自从中资投资意甲球队,网络上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部分球迷把投资人自身的利益等同于球队,更像是编外企业员工而不是铁杆俱乐部球迷。这种现象在所有中资投资的球队身上都存在,不仅仅是国际米兰一家。
从投资人角度说,他们当然希望能收编网络舆论,甚至不惜小恩小惠。但这对于球迷生态来说是具有毁坏性的。过去中国球迷习惯了像意大利球迷一样带着批判精神对待俱乐部管理层,为什么因为是中资就要放弃自己一贯的方式呢?
如果球迷群体不把球队成绩视作自己的唯一诉求,而是处心积虑为投资者算账求一致,实际也会让球队失去宝贵的助推力——球迷对俱乐部算不上舆论监督,但球迷的成绩(甚至追星)诉求是俱乐部的助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能够为投资者造成营销和广告效果的,是球迷制造的压力、诉求和热情,而不是简单的、网络水军式的维护与附庸。
我在意大利多年,目睹的各队球迷大都一样——你很少见到总是开怀大笑或者信心满满万事如意的球迷,他们一年大多数时候都在为自己的球队担忧着、痛苦着、甚至愤怒着,但正是在这些球迷身上,你能看到一个俱乐部实实在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