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FA前官员谈话录(4):投资“中型足球国家”5大优势

毕陌08-04 13:58 体坛+原创

投资“中型足球国家”的五大优势

1.更容易取得竞技成功

穆赫辛认为,在西欧主流足球国家,无论是在顶级联赛还是次级联赛,取得成功太过于困难。而在欧洲的二级联赛,一定规模的投资转换成竞技上的成功则容易得多。

以瑞典为例,在尚未有外资涌入的瑞典超级联赛(Allsvenskan)中,各支球队投入都不大,球队的水准相对均衡。外国资本一定数额的投资很容易打破联赛的均衡,带领所投资球队走向竞技上的成功。一个外国投资人只需要300万欧元左右就可以买下一支中等水平的瑞超俱乐部(注1),而每年追加600万欧元到700万欧元,持续两到三年,在关键岗位使用合适的专业人才,很容易就能打造出一支瑞超豪强。即便无法立即赢得国内联赛冠军,也能够成为国内的一方诸侯,稳定地获得参加欧联杯资格赛的参赛权。

虽然是本土老板投资,但瑞典的厄斯特松德队靠积极的海外合作(合作方包括英超斯旺西和利比亚政府)迅速增长利润,扩充实力,5年内实现3级跳,今年拿到瑞典杯赛冠军,目前在欧洲赛场已经打到欧联杯最后一轮附加赛

另一个例子是瑞士,从投资的角度,和瑞典类似,瑞士有发达的经济条件,健全的法制环境,但在足球领域,瑞士超级联赛(Swiss Super League)的发展并不均衡——在过去的14个赛季,巴塞尔拿到了11个冠军,只有3个赛季冠军旁落于苏黎世队。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瑞士另一家俱乐部通过外资注入能够挑战巴塞尔的国内霸权——相应的投资并不需要太多,可以在瑞士足球圈乃至欧洲足球圈造成巨大的影响力,即便挑战失败,瑞士超级联赛也有多个参加欧冠/欧联附加赛的名额。外资控制的俱乐部想要参加欧洲比赛,相比西欧顶级足球强国,在瑞士这样中型足球国家的机会要大得多。

巴塞尔在瑞士的多年垄断已经引起了瑞士足球界的忧虑,试想一支由中国老板投资的球队挑战巴塞尔的国内霸权

注1: 和德国类似,瑞典对外资有“50+1”政策限制,但通过专业律师操作,可以让账面上持有不到半数股份的外资实现对俱乐部的实际控制。

2.更容易获取利润

对于经济理性投资人来说,投资后的经济回报,是衡量投资效果的核心因素。

如同上文所述,同等数额的投资,在中型足球国家更容易在竞技领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转换成商业世界的语言,就是投资欧洲中型足球国家俱乐部的风险,远小于投资欧洲顶级足球国家的俱乐部。 

即便意识到获得成功不易,不少充满冒险精神的投资者仍然对西欧顶级联赛趋之若鹜——原因很简单,一旦在西欧顶级联赛获得成功,投资者可以通过奖杯,欧冠资格,电视转播等多个渠道获得高额收入。 

以AC米兰为例,即便获得下赛季的冠军,作为投资者获得的利润可能可以达到4000万欧元,但相对于购买AC米兰时花费的7.4亿欧元,这样的收益并不算多,而在中型足球国家,投资3000万欧元,就有相当几率可以拿到1000万到1200万欧元的利润。虽然后者拿到的绝对收益更少,但考虑到投资/收益比,显然后者占优。

投资AC米兰,一个夏天花钱要花到剁手

从单纯获取利润的角度,穆赫辛认为投资中型足球国家相对投资AC米兰或者国际米兰这样的顶级联赛的顶级俱乐部是更优的选择——但并不代表苏宁收购国际米兰,或者李勇鸿收购AC米兰是糟糕的决定。李勇鸿和苏宁背后,都有巨大的能量,通过足球赚取账面上利润并非投资人首要关心的目的, 或者说,这两个案例中的投资人,都不是“经济理性投资者”。

赚钱才不是李哥收购AC米兰的目的

但对于大多数想要收购欧洲俱乐部的中国投资者来说,能否还是首要问题。

3.能更好地发展年轻球员

不少来自东方的足球投资者都想通过自己收购的俱乐部发展青训,用来培养自己本国的年轻球员——这既能提升投资者母国的足球水平,也能够提升投资者在母国的声望,最典型的例子是徐根宝投资的西乙洛尔卡俱乐部——借用海外俱乐部联赛培养中国的年轻球员,是徐根宝多年来致力推行的运营模式。

但穆赫辛表示,这种模式操作起来有实际困难。如果单纯把西班牙为首的顶级足球强国作为中国球员训练,或者参加低级别比赛刷简历的地点,这样的模式没有问题。但如果要给中国球员在欧洲出人头地提供机会,中型足球国家要合适得多。

总体而言,徐根宝利用洛尔卡为中国年轻球员创造平台的计划并没有成功

一方面,欧洲的中型足球国家,在足球训练水平与技战术理念上足够国人学习,而这些国家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更容易让中国年轻球员有上场锻炼的机会。以中型足球国家为跳板向西欧顶级联赛进发,是更好的策略——毕竟,以现在大多数中国年轻球员的水平,想要在西班牙,即便是在低级别联赛站稳脚跟还很困难,而石俊这样的国内二线前锋却能一度在瑞士顶级联赛中上游球队找到位置。日本也有现成的案例: 指宿洋史在西班牙混迹数年,始终无法在顶级联赛站稳脚跟,最终回国踢球。而南野拓实则很快在奥地利班霸萨尔茨堡脱颖而出。两人际遇的差别可能和水准有关,平台的差异多少也有关系。

实力平平,一年在中超进不了几个球的本土高中锋石俊10年前能够在瑞士老牌球队球队伯尔尼小男孩站稳脚跟

反观日本近年来天赋最佳的高中锋指宿洋史,18岁就登陆西班牙,但迟迟无法在西甲找到机会,只得早早回日本

此外,挖掘拉美与非洲年轻球员是欧洲中型俱乐部的常见获利手段,相对有劳工证的英超,竞争激烈的意甲西甲,在中型足球国家能够给实力暂时不足,但有充分潜力的外籍球员以宽松的发展环境,个别球员踢出来后,无论是卖给主流联赛(奥地利联赛的纳比·凯塔)还是卖给中超(丹麦联赛的巴索戈),都能够大赚一笔。

4. 作为投资者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在顶级足球国家,投资者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太多,当地有太多根深蒂固的传统需要去尊重,一部分球迷的傲慢与偏见需要应对。王健林投资马德里竞技,兴建新球场命名为万达大都会球场,但不少当地球迷批评中国投资人对马德里竞技的历史缺乏尊重。赫尔城的埃及老板阿拉姆想将球队名字改为“赫尔城老虎”,但遭到了球迷的抵制,英足总也没有通过这一动议。

阿拉姆投资赫尔城多年,其改名计划一直遭到当地球迷地址

据传徐根宝在洛尔卡当地球迷中风评不佳,其解雇升级功勋主帅大卫·比达尔引起球迷众怒

姑且不论球队传统与投资人利益孰轻孰重的伦理问题,站在投资人的立场,收购一家俱乐部必定希望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而在中型足球国家,足球投资人在当地碰到所谓球迷,传统的掣肘相对更少,更能够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也同时可以保证自己的俱乐部能拥有更多的中国元素,更有效地为中国球员发展提供跳板。

5. 更加方便随时撤资 

一个明智的投资者在投资足球俱乐部前,往往会给自己留好退路——像阿涅利或者莫拉蒂这样以家族为单位拥有足球俱乐部在足球世界里是少数。就像投资股票一样,投资一支足球俱乐部需要考虑在合适的时候出手,避免套牢的困境。

投资足球队和投资股票一样,做决策之前就要想好后路,避免套牢

在英超,就有这样的套牢案例: 赫尔城的阿拉姆以及南安普敦的卡塔琳娜·利勃海尔萌生卖掉球队的想法已经有数年,但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下家,只能一边耗费大量的心力寻找买家,一边不得不继续保持巨额投资,避免自己手上的资产贬值。

卡塔琳娜·利勃海尔(中)寻找买家长期未果,只得继续砸钱苦苦支撑

在中型足球国家,抛售手上的资产——无论是为了周转资金,还是为了赚取利润,相对都要容易得多。这一点,主要和在中型足球国家,球队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战绩有关。一支战绩彪炳,同时经营得当,没有太多债务的球队对于当地商人来说往往很有诱惑力。

在捷克,就有一个成功的中资投资足球的例子。

相关阅读(也可以搜索热词“FIFA前官员穆赫辛谈话录”阅读全文)

FIFA前官员谈话录(1): 国际足联官员是如何养成的

FIFA前官员谈话录(2): 怎样淘宝非洲人才送往欧洲

FIFA前官员谈话录(3): 中资该以何种姿势进军欧洲

FIFA前官员谈话录(5):中资登陆捷克联赛大获全胜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