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颁奖大秀瑕不掩瑜 斯特恩先生您可以满意了吧!
看了这场秀,斯特恩就算死也可以瞑目了
4月12日,NBA常规赛结束;6月27日,常规赛颁奖盛典召开。两个日子之间,正好相隔两个半月。
对NBA来说,这是一次不小的赌博,因为坏处显而易见:
首先,热度消退。时间实在过了太久了。4月份,你跟别人聊韦少场均三双,聊哈登给火箭带来的变化,聊卡瓦伊如何在邓肯退役的第一年让马刺维持在极高的水准,还能聊得下去。但现在再说这些,别人一定会给你个白眼:拜托,你是刚穿越回来的吗?都过去两个多月了,四月份白百何出轨这么大的事儿,现在都没人说了好吗?
第二,违背传统。以往,你不管发什么奖,都是在球星的“家里”,场面温馨,气氛感人,获奖者被众星捧月般地拱卫着,享受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光辉的时光。往往,第二天,他们还能到球队的主场,接受本地球迷的朝拜和祝贺。从获奖者的个人体验上说,如果他们能够选择,可能大部分人还是会选传统的颁奖方式。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缺憾,在于语境不符。常规赛结束和颁奖典礼中间,隔着为期两个月的季后赛。篮球迷们都知道,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比赛,所谓冠军大过天。什么最佳防守球员,甚至最有价值球员,如果不能在季后赛中有所表现,就根本配不上最强者的称号。因此,当NBA的赛季颁奖盛典上,根本没有出现勒布朗·詹姆斯、杜兰特和库里身影的时候,人们难免会觉得奇怪。这就相当于国际足联发金球奖,结果梅西C罗内马尔全都没到。
好了,吐槽到此结束,说回这场颁奖秀。尽管有上述一切的弊端和遗憾,但这场秀仍旧成功,甚至可以说是伟大。其成功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能直观感受到,NBA是一个怎样的联盟。
最佳助攻、最佳封盖、最佳扣篮,以及那些个人奖项,为全世界球迷展现的,是这个联盟代表的精彩和天赋。虽然时隔已久,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那些精华片段,回想起2016-17赛季给我们带来过的震撼。《体坛周报》的足球名记林良锋老师曾经问我,篮球比赛,或者说NBA,最吸引人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没有任何其他集体项目能像篮球这样,那么频繁地展现人类的运动天赋和体育才华。就像2016年12月14日,我解说的篮网主场对湖人一役,那是一场烂队之间的烂比赛,但正是那场比赛,诞生了拉里·南斯对布鲁克·洛佩斯的惊天隔扣。至于詹、杜、韦、哈这个级别的运动员,每个夜晚,每场比赛,如果你真正投入其中,都会去感叹造物主和体育运动的伟大。
当然,如果NBA把颁奖典礼放在六月下旬,仅仅是让我们看到这些精华片段,那这场大秀的分数,可能只是及格的分数。6月27日的这场颁奖秀,让我们体会到了NBA这个多元化体育联盟的其他方面。
比如,NBA的家庭氛围。这集中体现在赛格坚强奖的环节。当厄尔尼·约翰逊的沉重嗓音和那件花西装出现在舞台上时,我已经热泪上涌;当蒙蒂开始谈起他的孩子们时,相信全世界会有无数人——其中肯定包括不少非篮球迷——在擦拭他们的眼角。
比如,这项运动的传承。当连走路都有点颤颤巍巍的比尔·拉塞尔,对着五位名人堂成员说出“我会踢他们所有人的屁股”,我给好几位、在不同时期陪我看球的人发微信,我们共同的想法就是当初NBA的那句口号:I LOVE THIS GAME。
还有,就是那些领奖的、以及颁奖的运动员。他们身穿正装,言语得体,既有绅士的做派,又有幽默的表达。这么说吧,NBA这场颁奖秀的发言水平,基本和奥斯卡相当,远高于国内(包括港澳)任何一个颁奖礼。
大卫·斯特恩在NBA执政30年,其间与天地人斗,英名与骂名齐飞。他的种种做法,最终的目的,就是把NBA这个黑人占据绝对多数的体育联盟“漂白”,让它得到中产阶级和全世界体育迷的拥抱。这30年间,NBA逐渐远离毒品、酒精和暴力,着装令让球员们看上去越来越不街头。现在,历史上第一场颁奖秀又让我们知道,原来NBA的球员们不光会说shit,fxxxing,assxxxx,他们有着接受过高等教育般的优雅,他们也能得到更多接受过高等教育人士的接受。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看了这场秀,大卫·斯特恩就算死也可以瞑目。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只是第一届颁奖秀,很多新鲜事物带给我们的感动,也许到了第二年就会让人麻木。而热度消退以及语境不符的硬伤,在第二年却无法根治。都说万事开头难,对于这样的大秀来说,真正难的,可能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