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因素致10号位缺失 中国足坛再无“王新欣”
记者王晓瑞述评
王新欣退役了,这位有着“蝴蝶剑客”美誉的古典主义前腰,就此隐退于江湖。而当我们企盼“下一个王新欣”时,却深感苍白而无力。
球风优雅的王新欣,能够扬名于中国足坛,恰逢其时。除了刚踢上甲A那会儿赶上“U21政策”(即每支甲A俱乐部每场比赛必须派遣2名21岁以下球员参加),他在辽青、辽足以及81国奥时期,即使踢球方式与全队格格不入,仍有很大空间允许其寻求突破(确切说是进步)。比如在国奥队,就连时任主帅沈祥福也承认,王新欣因为身体和速度的缺陷,同球队整体打法很难合拍。但他都在坚持或被坚持着,这放在当今中超,想都不敢想。当然,其中也包括王新欣个人的努力。他自己称,“我能够走到今天,主观大于客观,客观主导不了的职业发展。也许这是自信,反正我想做什么事,就会找一大堆理由支持自己,然后就做了,遇到困难也是。”
于是,当我们回首王新欣的职业生涯时,发现他在2004年奥预赛12强赛不得重用、仅有2次替补上阵;但也感觉到自从2007、2008年以后,王新欣的主观(或者说坚持)得到回报,实现了一位职业球员在能力上的飞跃,且在2009年真正意义上地首次进入国家队。后来,王新欣在泰达担任核心,价值越发明显,期间还收获到职业生涯唯一的冠军奖杯。
从经历上来讲,王新欣是幸运的,但之于当今中国足坛,那些潜在的“王新欣们”就是生不逢时。这些年来,伴随孔卡、蒙蒂略、莫雷诺们的加入,少有俱乐部愿意将前腰的“10号位”交予土炮;而受限成绩压力,也难有投资人或主教练,情愿在中超针对这个位置培养本土新丁。越来越多的国青、国奥前腰们,等到踢到21、22岁,不得不改打边路,最典型的莫过于曹赟定和张稀哲。前者作为89国奥的前腰核心,已在申花左翼如鱼得水,早已绝迹“10号位”多时。后者虽暂时重踢前腰,但久疏“10号位”太多年,出道时的古典味,已欠了很多。至于另一人朴成,多年前早已改踢后腰。说到底,造成此三人前腰味道的变淡,还是源于外援挤压的现实。
另一种“生不逢时”,在于世界足坛乃至中国足坛趋于力量化、速度化的大潮。尤其是自从2009年以来,4231阵容盛行于中超,前腰不再只是“10号位”,而掺杂进来太多“9号半”。简单来说,就是“影锋”的普及。放眼中国,最典型者则是武磊和姜宁。他们的得分能力更强,速度和前插,以及二过一配合十分娴熟,比起古典前腰,具备更强的直接进攻能力。这种流派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古典前腰的生存空间。当然,也是目前多数中国球队所需要的。
基于这两点,再看如今的国家队和中超,包括上、下两届国奥队(93、97年龄段),王新欣们是有,但越来越难在前腰位置上生存。坚持者们多是老将,如汪嵩、王赟等人;而年轻一代者,则是成长于众多现实的夹缝之中。包括被王新欣钦点为接班人的王秋明,虽然短传能力不错,但在93国奥队时,被放大的特点,还是其前插、射门和斜传直插的能力。未来的发展模板,尚难预料。
或许王新欣不会是中国足坛的最后一个古典主义前腰,但想要寻找下一个的他,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