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奔斗:爱海宁爱萨芬 但出于完全不同的理由
体坛+记者张奔斗报道
表面上看来,你不可能在爱上海宁的同时还能够爱上萨芬;不仅因为他们的球风天差地别,他们也代表着全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爱上海宁,意味着你爱上她标志性的单反,爱上她以1比67瘦小身材与高大强壮对手们的不屈缠斗;也意味着,你爱上她低调隐忍的做人风格,爱上她为了冠军奖杯不惜一切代价,爱上她榨干体内每一盎司天赋的态度。
爱上萨芬,意味着你爱上他俊美又充满男子气的面庞,爱上他如同从希腊神话里走出来的雕像身材,爱上他1米93身形在赛场上巨大的存在感,以及他竟然能把双反打得如此华丽潇洒;同时也意味着,你爱上他的摔拍,爱上他的怒吼,爱上他不拿自己当回事的吊儿郎当的随性态度,爱上他的暴殄天赋。
可是,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网球迷同时深爱着萨芬和海宁呀!这并不奇怪,爱是这样一个内涵无比广阔的神奇词汇,爱本身就是有很多种——爱上萨芬,我们是为他由内而外的魅力心甘情愿地拜倒;爱上海宁,我们是为她小小身体里巨大的力量所折服。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萨芬和海宁双双入主国际网球名人堂。萨芬是获得这一荣耀身份的第一位俄罗斯球员,而海宁则是第一个比利时人。能够获得这独一份的荣耀,真是有着美好的隐喻——在国际网坛,这两人的存在本就都如此独特。永远都只有一个萨芬,也永远都只有一个海宁。
美国《网球》杂志名家皮特·伯度敏锐地指出这两位伟大球员之间不可能更大的差异,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打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网球,并且注定过着两种人生。伯度先生巧妙地用名人堂的原称“Hall of Fame”替换成“Hall of a Contrast”直接作为评述文章的标题,而“Contrast”本就是对比和差异之意。作者将萨芬形容为一位风流的享乐主义者,并未能取得很多人眼中他应该取得的成就;而海宁则被比作默默苦行的修女,全身心投入网球运动,最终实现了10岁时被母亲带着观看格拉芙和塞莱斯之间法网决赛时许下的诺言——赢得法网桂冠,成为世界第一。两年后,她身患癌症的母亲去了天国。
啊!她何止是赢得了一个法网桂冠,她在2003至2007的五年间赢下了四个,总共拿到了七个大满贯;她何止是成为了世界第一,她在巅峰宝座上长待了117周,其中三次拿下年终第一排名。
与海宁相比,萨芬身居世界第一的周数只有个位数。但俄罗斯沙皇长于效率,在他的总共15个单打冠军中,包括了两个大满贯和五个大师赛冠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他2000年美网决赛三盘轰倒桑普拉斯夺冠时,我们都曾以为,我们正见证新一代天王的下凡;但在四年半的等待之后,他才在2005年澳网以半决赛五盘击败费德勒后又在决赛中淘汰本土作战休伊特的方式,赢得他人生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大满贯桂冠。
这两人在名人堂入会仪式上的发言,最好地道出了两人人生态度与个性的巨大差异。海宁说:“我不是最高大的,也不是最强壮的,但你必须相信,没有什么不可能。”她是第一位在同一项大满贯赛事中先后击败威廉姆斯姐妹夺冠的球员;在力量网球的时代,她以瘦小的身材与独臂支撑的反手,最终赢得了惊人成就。
萨芬的发言伴随着阵阵笑声,他真是天生的表演者,让人情不自禁沉醉在他周身洋溢的魅力中。“我要感谢那些最终不再因为我摔球拍而罚我款的ATP官员,否则我简直要成为ATP的赞助商了!”这位自称职业生涯摔烂了过千把球拍的俄罗斯人说道:“我还要感谢曾和我一起尽情派对的好朋友们,菲利普西斯在所有的夜总会慷慨买单。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旅途中的我们就像是摇滚明星。”
是啊,那样的狂放时代,已一去不返。如今男子网坛的大满贯冠军中,很难再找寻到萨芬这样的性情中人,而更多是强大公关机器包装下的完美产物。如今女子网坛中,也真希望多几个球员能够像海宁那样拥有一颗勇敢的心,而不是在面对小威时先自怯阵。
萨芬和海宁在同一年进入网球名人堂,两人间的巨大对比,让我们迷醉,也让我们思索——他们对待天赋、对待网球、对待人生固然有着不同的态度,但如今双双被名人堂认可了历史地位,可谓殊途同归。
所以,真的不必苛求萨芬当年应该更加努力以取得更高成就,也不必暗讽海宁拼得太过用力牺牲了很多寻常人的幸福。每个人都从不同的地方而来,走上不同的道路,每个人也都有权利活成他们最乐意活成的样子——令人高兴的是,如今,海宁与萨芬,冰与火,他们都拥有了“网球名人堂会员”这一同样的尊荣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