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瑞士一场默契球 但下了个有滋有味的鸭蛋
记者林良锋述评
默契球是最难踢的,第一当然是双方有共识:我不要你的命,你也别让我难堪;其次,双方各有任务在身,否则纯为做戏也勉为其难;最后,万一演砸了,受伤一方不至于受灾。
史上曾有多个“名局”,演技最差的当然是1982年世界杯在希洪,西德只需小胜奥地利,便可确保携手出线,只打了十分钟赫鲁贝施就头槌破关,剩下的80多分钟里,德奥形同散步,看得观众怒不可遏,面对镜头纷纷拿出钞票表示球员被收买。媒体将这场默契球命名为“德奥合并”,讽刺当年纳粹吞并奥地利,将奥地利阵中菁英编入“大德意志”队。演得恰到好处的则是12年前瑞典和丹麦,双方需要一场2比2的平局做掉同分的意大利,笔者当时恰在现场,瓢泼大雨中,目睹了来自不同半岛但心意互通的两队将虚拟的平局变成现实,深谙个中奥妙的意大利人竟没有抗议。
有人问:为什么不打成3比3?这样不是更像回事?一是时间不允许,4个进球平均相隔20分钟,最后一球由瑞典的荣松在第89分钟打进,再添2球,安排不过来;二是气候恶劣,万一其中一方横竖不能扳平,那不便宜了意大利?倒不是瑞、丹和意大利有梁子,而是既然命运掌握在咱们两家手里,平局对双方都有利,为什么要死拼让第三方从中渔利?
法国和瑞士这场,也算得上默契平局中的好戏,只是剧情没有当年瑞典、丹麦一役那么惊险紧凑。法国如果打掉了瑞士,罗马尼亚又大胜阿尔巴尼亚,则罗马尼亚列次席,瑞士知道输球的风险,当然不会谦让,事事争先。法国稳有第一,没必要为人火中取栗。这是平局的基础,也是场面的真实反映。瑞士拥有接近六成控球,也接近控制了局面。一俟阿尔巴尼亚于第43分钟领先,法、瑞私下松了口气,发挥也朝着无拘无束的方向发展,德尚在第63、第77分钟先后换上帕耶和马图伊迪,就是放手让手下一搏,给帕耶冲击金靴的意思。
法国带着任务上场,为下一阶段锤炼防守,主力阵容轮换5人:波巴、格列兹曼、吉尼亚克、卡巴耶和穆萨·西索科首发,但后防5将不动。这一练,零封的目的达到了,默契球也有价值,不过也付出了2张黄牌的代价:拉米和科斯谢尔尼,加上之前吃牌的坎泰和吉鲁,法国在16强从锋线到后防都有规避记名警告的压力。如何在随后两场保持取胜的基础上,到达四强“洗牌”的彼岸,就是德尚要斟酌的了。
长达一小时的防守演习,暴露了法国不少弱点,两张黄牌一个是科斯谢尔尼粗野拦截,一个是拉米的危险动作。法国撕了瑞士4件球衣,竟一张牌也没给,堪称大赛奇观。这两张黄牌究竟值不值,要看法国在16强摊上谁,可能的对手是北爱尔兰、捷克或瑞典,三家进攻都不强,法国的压力较轻。
练了一小时防守,法国在前场也不敷衍,波巴带球推进中左脚劲射击中门楣,格列兹曼劲射被扑,帕耶上场后打了两脚凌空,其中一次再中门楣,激起全场惊呼。他这一脚精彩射门的铺垫也很养眼,西索科从后场启动,凭速度生吃对方两人前赴后继的拦截,下底传中,落点恰到好处。而这是科芒或马夏尔都没有做过的,前一天阿扎尔“生吃”爱尔兰后卫为卢卡库送上助攻,希望西索科也有机会再演一次千里狂飙,边锋还是表演一下速度才让人看着过瘾,没有速度哪来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