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搏击赛事层出不穷 产业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懒熊体育03-26 22:20

文/贾春天 《拳击与格斗》杂志执行主编

  体育产业洪水来袭,此前无人问津的搏击行业也成了热闹的AAAA级浴场。不过,恐怕只有当潮水退去,人们才会发现究竟谁先上岸了、谁溺水而亡了、谁还站在原地穿着裤衩。本文是从我个人认识角度,来谈一谈国内搏击行业的某些现状和可朝之的方向。

搏击赛事产品已趋近饱和

  随着产业大形势看好,加之资本鼓噪。过去一年,拳击搏击领域新冒出的赛事IP大大小小足有10个,各地举办的相关赛事也超过200场。甚至有的周末,全国同时有五场搏击类型赛事在通过各种平台进行直播。

  严格来讲,很多赛事尚构不成独立IP,同质化严重,水平良莠不齐。不少新兴赛事产品创立之初即“发心不端”。有的为消化资源和赞助经费;有的为编故事在资本市场套现;有的以赛事项目为名换取基建土地等国有资源审批;也有的是唯恐落后这一波体育行情而盲目卡位;还有什么也不图的,就是喜欢,有钱任性!

  眼下,搏击行业仍处于一种眼球效应释放阶段,少有上升到具体的经济层面。搏击是窄众项目,指望全民大众参与是不现实的。即便从单纯欣赏角度来看,拳击搏击赛事电视受众群也相对集中在小部分群体。当然,在中国人口基数下,这小部分也是很可观的数字,不过真正可形成消费的“铁粉”所占比重不大。

  对观众和拳迷来说,目前能获取的搏击赛事产品已经足够。通过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拳迷可以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赛事节目。美国的职业拳击、UFC以及新兴的海外格斗类产品已经令人应接不暇。而国内出品的赛事虽然水平不高,由于有中国选手参与,同样受到不少拳迷追捧。

  搏击拳击不同于球类等大众项目,普通人很难切身参与其中,至于说通过此种形式进行体验锻炼,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每个健身房都能满足需求,没必要跑到专业的搏击馆去。国外的大多数普通人参与项目,也多半是博彩、购买付费收视或购买粉丝产品。

  职业搏击赛事确实能推动项目发展,比如分流专业选手退役后再就业,同时,项目的传播也会培养青少年对搏击运动的兴趣。但对于一项缺少群众基础和参与度的项目,眼下赛事频次基本已饱和。更多混乱且水平低下的赛事除了搅乱市场,只能让更多有志于此的青少年望而却步。此外,低水平赛事除了空耗资源也很难在国内外同类品牌竞争中立足,优胜劣汰和行业洗牌是迟的事。

拳手薪酬及中介管理亟需规范

  目前活跃在中国搏击圈的外国选手,绝大多数都是凭旅游签证入境,严格来讲,这部分人都涉嫌非法务工。根据中国法律,外籍人在中国工作要办理Z型工作签证,否则就是打黑工,要受到处罚并被递解出境,而涉及非法用工的中国企业同样将受到处罚。

  国内一些赛事机构所宣传的奖金数额巨大,外籍搏击选手动辄在国内拿到数十万至上百万的酬劳。法律规定,外籍人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收入,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但据笔者了解这些人几乎没有完税证明,而赛事主办公司也很少进行代缴。除了外籍选手,国内拳手也同样存在这种状况。赛事主办机构同选手订立合同多半会忽略缴税这一项,甚至,绝大多数双方之间根本就没有书面协议。

  此外,职业搏击比赛,通常虚设高额奖金并故意夸大选手收入,以此来提升选手身价放大宣传造势。当然,这种现象也并非中国独有,菲律宾拳王帕奎奥也曾被美国推广人害过一次,美国老板宣称帕奎奥的某次出场费为2000万美金。

  这引起了菲律宾税务部门的主意,因为照此估算帕奎奥在菲律宾的财产申报可能涉嫌偷逃。最终,美国内华达运动委员会站出来辟谣(拳手协议及双方酬劳均备案于此),指出帕奎奥该次实际出场费仅为600万美元。

  从上可以看到,选手实际收入在媒体曝光可能存在夸大成分,但实际真实数据依然在第三方监管部门保持透明。不过,在中国搏击行业,最终实际收入及支出可能只有主办方自己知道,很多地方都存在暗箱操作。国内某明星拳手去年在湖南参加了一场国内某知名赛事品牌的比赛,据媒体公开报道一次即获得2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酬劳。据测算,单此一项个人所得税税款就高达63万元。如果数额不虚,不知选手或赛事方是否已完税。

  国内搏击赛事选手收入这块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酬劳多是赛后以现金形式发放。职业搏击运动较为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经纪人和推广人制,加之有严格的运动协会行业监管,因此基本能够保障选手利益。

  在中国多数拳手都没有经纪人,有的也简化为松散的中间人。举个例子,国内某赛事主办方需要一个外籍拳手,通过中间人来物色人选。中间人报价5万美金,主办方支付了5万美金给中间人,最后中间人只给了外籍选手5万人民币。拳手酬劳不透明,此外国内也缺少具体条文来明确中间比例,这就给了很多牵线人可乘之机。实际上最终损害的是运动员利益,同时也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

运动员保险保障空白待填补

  目前,国内关于运动员的保险基本空白,各大保险公司有针对性的、能充分体现体育运动特色的保险产品难觅影踪。现有的体育保险以伤残互助保险为主,最高理赔为30万元人民币,最低为1000元人民币。但是,不得不遗憾地说,即便这种保险也是针对体制内优秀运动员的,体制外的职业搏击选手几乎没资格享受到。可以说,现存的这种保险覆盖范围极小,针对地方队运动员和群众运动员的保障制度并不健全。

  国外,运动员保险很发达,给身体重要部位购买保险很普遍,保额赔付也十分惊人。而国内普通运动员没有能力购买商业险,也无体育险可选,而体制内世界冠军又无需个人购买,像刘翔这样的世界冠军,即使遇到伤病,也是国家负责埋单。

  国内大型保险公司赞助体育赛事仅仅是为了获取曝光,而不是为运动员提供保险服务。当看到“XX保险杯拳王争霸赛”的条幅在擂台上空飘扬,不要觉得讽刺和悲凉,因为这就是现状。体育运动具有危险性,我国在运动致伤残死亡等方面相关权威统计数据还十分匮乏,这也是保险公司不愿涉足的原因之一。

  据北京奥运会前的一次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场馆数量、总局纳入计划的大型体育赛事场次、远动员及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及行业从业人员均达到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当时,即有文章指出我国体育保险蕴藏着巨大商机,但时至今日,现有的体育运动保险仍严重滞后于体育事业发展需求。相信借助本轮体育东风,应该很快会有保险企业遵循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机制,有效开掘这一富矿。

赛事IP之外存更大开发空间

  站在投资角度,其实没必要眼光只盯着烧钱的赛事IP,任何一个行业的构成都是极其丰富的,与项目有关的很多链条同样值得关注。首先说说职业俱乐部,目前整个行业具有一定规模在选手资源、训练水平、设施及理念能与国际接轨的拳击/搏击俱乐部凤毛麟角。这些俱乐部多由退役选手或教练发起运营,作为中国职业搏击明星的培养基地,很多俱乐部选手水平不错,但经营状况一般。其实,投资方完全可以以小代价入股或介入成熟的职业俱乐部助其拓展市场;亦或以经纪公司的身份取得潜力选手的经纪权,为其包装造星铺路,说不定中国的帕奎奥就在你手上。

  如果不想放长线去干培养人的苦差事,眼下热门又与搏击交叉的领域也有不少产品可以一试。比如智能运动装备。最近两年世界上推出了几款智能拳击手套,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单独的智能芯片置于拳套手腕部位。而使用者在挥拳击打的同时,速度、力量等等各种详细数据指标会收集到手机等终端上。

  应该说,这款产品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转化力。专业训练可以进行技术辅助修正,而普通人安装APP亦可以在手机线分享互动。说远一点,未来改变拳击运动判罚方式也是有可能的。如今,美国已有一个新兴职业拳击赛事采用了类似装备,参赛选手配带智能拳套比赛。所显示的数据除了供裁判参考之外,在电视转播中,观众可以实时观看到这种击打的数据变化,令比赛更直观有趣。目前,国内已有创业团队在开发类似产品,产品已完成测试并新增了很多新功能和应用,较为可贵的是,该团队已申请了多项专利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此外,对于大热的VR虚拟现实技术,针对搏击项目,国内也有不少公司研发了相关产品。较常见的是VR眼镜头盔,通过搏击比赛现场拍摄及后期技术处理,使用者佩戴眼镜来观看平台上传的赛事视频。相比2D观看模式,佩戴者有充分的置身比赛现场的沉浸感。笔者的佩戴体验是,与坐在比赛现场几乎没有区别,无论是场馆棚顶、地面、拳台上发生的一切还是前后左右的观众均一览无余。

  VR与搏击赛事结合很有前景,技术实现也更简单,最少3台机器拍摄就可以完成后期VR赛事实景重现。至于VR技术应用于赛事直播,相信不久的将来也能够得以实现。相比在格斗游戏中应用,VR与现实的搏击赛事IP结合似乎更有趣。试想一下,未来在家里戴VR眼镜观看赛事,可随时切换到观众视角、裁判视角或对手视角,这是多么美妙震撼的一件事。

搏击  /   经纪人  /   保险  /   薪酬  /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