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特砍瓜成功大半场 最后为什么变成默契球了?
不得不说,这场国家德比的铺垫做得不错。一周前,拜仁还领先多特蒙德8分之多,一场胜负对大局无法造成决定性影响。不料周中轮换半数主力的拜仁主场爆冷不敌美因茨,轮换幅度更大的多特蒙德则顺利在客场拿下达姆施塔特,榜首分差缩小为5分!这就意味着,如果多特蒙德能在主场全取3分,差距就只有不到一场球了,这是极具诱惑力的前提。
图赫尔成功制衡瓜帅
于是对于这场大战,拜仁的心态是不赢无所谓,但千万别输,从瓜迪奥拉安排阿隆索和比达尔同时首发便可见端倪。多特蒙德当然是想搏一把,但又要避免重蹈首循环跟拜仁对攻酿成惨败的覆辙,免得偷鸡不成蚀把米——毕竟德甲亚军已99%到手,而夺冠可能只是外界炒作加上内心的一丝不甘罢了。于是图赫尔的首发阵型前所未见,进攻时是四后卫体系,防守时变成五后卫,纸面上可以算是一个5221阵型。
杜尔姆的角色至关重要,他既要与皮什切克联手防范道格拉斯·科斯塔,又要积极压上与姆希塔良联手主攻拜仁的最大软肋——贝尔纳特。于是在开局20分钟内,多特蒙德的右路成了最热闹的区域。科斯塔两次传中都酿成险情,而杜尔姆也成功戏耍了贝尔纳特一回,但小角度射中边网。赛后图赫尔对球队在这段时间的表现大加赞扬,瓜帅也承认“前20分钟我们在进攻压迫上存在问题”。事实上,直到30分钟左右,多特蒙德一直拥有控球率优势,这一点是难以想象的。
拜仁阵中也有一名球员跟杜尔姆一样重要、一样累——比达尔。智利中场防守时要回收到后腰阿隆索身边,进攻时则要杀到对方禁区内抢点。相比于此前对阵尤文图斯,比达尔在防守压力更大的情况下,反而在进攻上贡献更多。
比达尔11.77公里的跑动距离在队中仅次于托马斯·穆勒(11.82公里),赢下14次对抗则仅次于莱万(15次),4次射门仅次于罗本(5次),而触球89次与拉姆并列第3,各项数据都名列前茅,而且完成全场最接近进球的一次射门。智利球星在这场国家德比中惊人的体能、顽强的斗志和过硬的技术能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在硬仗中的全能表现,正是体育董事萨默尔和技术总监雷施克力主将其引进的重要原因。有了比达尔这种狠角色,缺少博阿滕的拜仁虽忌惮多特蒙德的快速直传,但往往能在第二时间作出弥补,屡屡化险为夷。
然而进攻上,拜仁就显得无计可施了。多特蒙德增加了一名中卫,一旦莱万从锋线后撤,处在防线中间的斯文·本德就可以放胆贴身追截。就算本德来不及,也有胡梅尔斯或皮什切克顶上,完全不让这位前队友得到舒服拿球转身的机会。加上穆勒没有像往常那样游弋到莱万身边形成双箭头,拜仁两大射手的联系几乎被完全切断。黄黑五后卫加双后腰的另一个好处则在于总能对罗本形成局部以多防少。拜仁半场仅有的一次绝对机会只是在快速反击中获得,阵地战时则力不从心,基本只靠单干。
图赫尔的精心安排成功制衡瓜氏战法。前45分钟,除了进球欠奉,其余一切都很美,无论场面还是思想内容,完全不逊于巴萨和皇马的世纪大战。但问题也很明显,即便多特蒙德已经发挥到极致,依旧拿缺少专职中卫的拜仁没有办法。事后诸葛亮:为何图赫尔不学习老东家三天前攻陷安联时的打法,简单粗暴地利用高球策动反击,来欺负拜仁平均身高只有1.74米的“小矮人”防线?或许是因为黄黑多年来已习惯了走地面的“快打旋风”,又或许是因为图赫尔始终认定控球先行,不敢以己之短去博对手之短。
最后半小时变“默契球”
换边之后,多特蒙德重新在前场展开疯狂的高位逼抢,令拜仁一度手忙脚乱。但此时杜尔姆已很少像开场前30分钟那样大幅前压,而只会乖乖守在后场,一方面是体能使然,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多特蒙德随着比赛深入,逐渐倾向于求稳的心态。穆勒下半场变得像往常一样活跃,还接应角球头球摆渡,险些助攻比达尔破门。但对莱万的“照顾”,多特蒙德整场表现得无可挑剔,最终导致穆勒孤掌难鸣。
最后30分钟,多特蒙德主动退缩,拜仁接管了比赛。但瓜帅没有表现出必须拿下的决心,第一个换人直到75分钟才完成,而且即便换上了里贝里,也没有立即将进攻重心转移到左路。事实上,双方此时心照不宣。特别是继续要一周双赛、对阵热刺的多特蒙德,即便不甘心,也不愿玩命,打平既能保存颜面,又能保留争冠的理论悬念,何乐而不为?如果真要搏命,图赫尔在60多分钟就会放卡斯特罗和拉莫斯出来了。
赛后瓜迪奥拉对基米希的既吼又抱,为这场让人回味无穷的0比0再添了一份戏剧性。可惜这不是一场定胜负的决战,否则来一场互射点球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