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蒂回购?开什么玩笑
笔者四五年前开始钻研足球经济,一个重要原因,是发现传统体育记者处理经济类信息时很不严谨,这一现象在国内国外都很普遍。
某种程度上,体育新闻相对其他领域的新闻,“求真”的态度相对更弱。或者说,体育新闻从一诞生就有博眼球的特色,导致其严谨水平始终无法和其他领域的新闻相比。
但今天的体育世界已经越来越和经济密切相关,甚至到了“每个毛孔都散发着铜臭”的地步,若不能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严谨专业的梳理审视,体育媒体只能沦为无意识也愚蠢地为资本摇旗呐喊的道具。
最近三四年来,两个米兰俱乐部的股份出售,给笔者和《体坛周报》的体育经济报道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先后两个连续剧的特色都在于:意大利媒体本身并不是信源。因此,《体坛周报》的记者和编辑必须对所能掌握的多方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做法当然冒着犯错的风险,但至少避免了人云亦云。
事实证明,在两件事情上我们甚至先于意大利媒体作出准确的判断:一是托希尔对成为国际米兰小股东不感兴趣,要买股份就是直奔大股东而去,二是AC米兰整个2015年鼓吹的“中资”纯属浮云,泰国人比·代曹邦身后的“中资”子虚乌有。
新年《体坛周报》休刊期间,一直持续更新的“体坛+”APP应用长篇刊载了骗子假冒阿联酋王室密使和国际米兰谈判一度得逞的故事,剧情很是狗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应用延伸阅读。
我们也注意到了另一则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消息,大致是说,因为印尼人托希尔经营无方,俱乐部债务高达4.2亿欧元,莫拉蒂可能回购国际米兰——本文就是要否定此事的存在。
试问,莫拉蒂当年把俱乐部控股权出售给托希尔,原因就是债务+赤字越来越大,莫拉蒂家族无法再承受——现在债务更高,高达4.2亿欧元,为什么反过来要回购?怎么去回购?
实际情况是,当年股权转让完成,托希尔及其伙伴拥有国际米兰约70%股份,莫拉蒂作为二股东拥有约29%。理论上,每年出现巨额赤字,各位股东应当按股份比例出资填平债务窟窿。但作为小股东,莫拉蒂不想再为国际米兰掏钱,尤其国际米兰最近两年的上亿赤字和托希尔管理层的经营不善也有关系。
而掌控经营的大股东有义务解决问题。如果托希尔全资填平赤字,他可以因新增资本而“稀释”掉莫拉蒂的股份,当年莫拉蒂也是通过一次次增资稀释掉了其他股东的股份。
可是,当初莫拉蒂在股权交易里留了心,对重大事务决策拥有否决权,莫拉蒂家族代表在董事会的权力比重很大,这些都让托希尔“稀释”不掉那29%。因此,托希尔要么自己借款要么找银行借款给国际米兰,用借款来填平赤字。这是为何债务越滚越多。
按照当初的合同,托希尔在2016年11月之前再付出1亿欧元,即可买下莫拉蒂的29%股份。但现在的经营都靠借款,印尼人哪里愿意掏这1亿欧元出来?一家连年巨亏的企业,29%的股份值多少钱?
而莫拉蒂就等着印尼人来买,否则,他继续担任手握29%却不掏钱的“二股东”,托希尔很难控制国际米兰董事会,再有赤字,同样只能再借款填赤字,加重危机。所以,哪里存在莫拉蒂回购俱乐部的可能?
托希尔承认,已经委托高盛在中国寻找投资者。印尼人的目标就是找到个把土豪,愿意付出让莫拉蒂满意的价格,接过其29%。可是,这样的土豪小股东,难道不正是当年的莫拉蒂、近年的贝卢斯科尼苦苦在中国寻找却一直找不到的“钱多人傻爱球帝”吗?
托希尔绝望中实际走上了莫拉蒂当年的老路,此时若是再冒出个“代表中铁建”来做送钱小股东的黄建华,印尼人估计一样会中招。
倒是托希尔和莫拉蒂在股权问题上留下的后患,值得未来希望收购欧洲俱乐部、做大股东的中国或亚洲土豪参考。要收购,就一定全资收购,否则,在那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