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校园足球发展调查 “百千万工程”成效显著
六载耕耘,广州校园足球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百千万工程”成效显著,“三个五”计划成绩喜人。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广州市的校园足球普及之路依然漫长,且任重而道远。
广州市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副组长、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对广州市校园足球发展提出殷殷期望,“希望通过校园足球的示范作用,让全社会都能看到,一名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参与体育竞赛,不仅不会影响他的学习成绩,还会带动他的个人全面发展。”
从“百千万”到“三个五”
广州是全国五个足球“试点城市”之一。一直以来,广州市学校足球运动有着不错的基础,全市共有57所市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其中包括省级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6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1所。
2009年是广州市校园足球的新起点。推进学校足球百千万工程(即一百所学校、一千支足球队、一万人参加),通过组织市长杯、达能少年世界杯等比赛,开展足球师资队伍培训,一系列举措为广州市青少年足球事业的整体发展营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到了2014年底,根据中央关于推动中国足球事业发展的有关精神,作为广州市校园足球的牵头人,广州市教育局严格按照分管教育和体育的广州市副市长王东的要求,开始迈出校园足球改革的第一步,制定了《广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计划(2014-2016年)》。这个三年计划是当时全国范围内第一份由地方制定的校园足球计划,内容涵盖具体的校园足球机制、计划、措施和目标等,为初步建成具有广州特色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体系,树立了明确的方向。
“用三年时间,到2016年实现三个‘五’,即全市设立500所校园足球项目推广学校,组建5000支校园足球队伍,吸引50000名青少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校园足球培训和竞赛活动。”吴强一再和记者强调道,“三个五”的最大意义在于普及,这两个字正是校园足球的核心所在。
最初的“市长杯”等青少年足球比赛,是由各学校以自愿组队形式参加。如今,“市长杯”改名为“广州市中小学足球联赛”,在校园足球得到高度重视的最近两年,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支持和引导学校和青少年学生参加中小学足球联赛,以及经教育部门认可的各类公益性足球比赛和足球活动。“如今,校园足球联赛的参与学校数量逐年增加,今年参赛球队的数量更突破四位数,达到1326队之多。”
校园足球不等于足球青训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然而,在很多人眼里,校园足球和足球青训之间自然而然就被划上了等号。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推广校园足球更多是希望实现足球的普及性,并不是为了培养足球运动员,我们还是要遵循人才培养和足球运动的客观规律。”吴强指出,中国足球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多次表明,急功近利、短期冲刺的做法可能会赢得一时收获,但不会形成足球运动良性发展的脉络。之所以强调校园足球的重要性,就是要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完整过程中逐步提升,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持续发力,通过“体教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足球,旨在让更多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足球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个基础上,让他们在课外的活动慢慢培养对足球的兴趣。我们也希望看到在成千上万的学生中慢慢培养出热爱足球、有足球天赋的学生,他们再经过有意识的组织训练和竞赛,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足球好苗子。”
吴强认为,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竞技性和群体性,考虑到个人身体素质等天赋因素,能在竞技层面比拼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更多还是通过体育运动去寻找乐趣。“校园足球主要目标还是让足球在校园内得到普及,让足球在各个学校开展起来。”吴强说道,“我们只能说提供足球苗子,当然,好苗子需要广泛筛选、需要较长时间培养,当两者都做到位,脱颖而出就是水到渠成的。”
让孩子们有更多比赛机会
在广州全市范围内的1500多所中小学(含中职学校)中,有304所学校在2014年成为首批广州市校园足球项目推广学校,截至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市校园足球项目推广学校的数目增加至400家,获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学校达到39家。按照教育部的工作部署,未来的一年内,广州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数量将力争达到75家。
吴强希望,通过这些学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广州市校园足球营造良好氛围,加快校园足球的普及,推进校园足球整体发展。“校园足球项目推广学校,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组建足球队,做到班级、年级和学校有足球队,每周有比赛,人人有机会参加。”
从2014年9月起,广州市中小学生足球联赛正式改制,以此宣告广州市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学校)校园足球三级联赛体系的正式启动,每年9至10月举行区级预赛,11月至次年5月进行市级联赛,形成贯穿全年常态化的竞赛体系。过去的“市长杯”采取的是单场淘汰制的杯赛形式,参赛球队数量不多,比赛数量自然也有限。以广州市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为主导,主办方通过双循环赛制设置,就可以满足各学校代表队有多次参加比赛、锻炼队伍的机会。
如今,改制后的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分为区级联赛和市级联赛。区级预赛采取分组(片)赛进行,每组(片)由3至4支队伍组成,采取双循环积分赛制,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进行主客场比赛。小组前列球队参加区级决赛,获得区级联赛的优胜队将获得代表本区参加市级联赛的资格。市级联赛共有13个组别,分预赛和决赛两阶段,预赛阶段采取小组双循环积分赛制,小组名次前列出线参加市级决赛。决赛阶段先淘汰赛制,按比赛成绩决出最后前八名。
值得一提的是,市级联赛小学男子U12组、初中男子U15组和高中男子组均实行升降级制度,这正是广州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一大特色。按照规则,获得年度市级联赛甲组第7、第8名的球队将降入次年市级联赛乙组,获得年度市级联赛乙组前两名的球队将升入次年市级联赛甲组。
以2015年10月启动的第二届广州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为例,区级预赛共有1291支球队参加,算上35支中职组预赛球队,合共1326支参赛球队,共进行3148场比赛。到了市级联赛,共有来自173所中小学校的224支队伍参赛,以此计算,将进行1112场比赛,这样一来,本届赛事的总比赛场次将超过4000场。
与此同时,吴强还强调,针对中国青少年足球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问题,广州市校园足球更看重竞赛的参与度和竞赛体系搭建的完整度,竞赛的结果并不在当前考虑之中。据他透露,三年内,竞赛成绩将不列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评估标准,“只评估教学是不是落实了每周上一节足球课,有没有课余训练,有没有校内联赛,有没有参加校园足球联赛,学校有几人次进入过最佳阵容等。”
踢足球不会影响学习
踢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业?“这是对学生开展校园足球的误解。”吴强特意引用一段2014年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校园足球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发展校园足球,第一是要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是为推进学校教育的教学改革,实现强化教育课、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根本任务,第三个才是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培养品学兼优的优秀后备人才,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并不仅仅是上课读书的地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是光靠课堂就能完成的,而是必须通过特定的形式和过程去实现。在教育部2015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中,9条共282字的《守则》,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也提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使每位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能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吴强指出,体育运动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运动能磨练人的意志,能增进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之所以要把足球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就是因为足球运动需要不断跑动,能锻炼人的意志,足球是团队的运动,能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培养竞争意识,还能让人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尊重别人和对手、如何遵守比赛规则、如何面对输赢哀乐,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学生把运动看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对立面。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好处的。它能帮助学生改善体能,保持良好精神状态,释放学习所带来的压力,让他更好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优秀毕业生和高考状元们,绝大部分不是书呆子,都是学习和其他方面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可能是艺术,可能是体育,足球可能只是其中一方面。”
为此,吴强提出“三个坚持”的观点,即坚持“以球育德”,增强规则意识和协作配合、顽强拼搏精神,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坚持“以球促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坚持“以球健体”,让校园足球成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载体,作为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的基础项目。
“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下,特别是高年级班的学生,学习负担重是正常的,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体现学习生活的乐趣,就是通过体育运动去提供。放下功课,运动一下,每天都会有一段快乐的时光,享受成功的愉悦,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的营养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