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理转会不可阻挡 青岛中能成“兵工厂”
不出意外,刘震理加盟山东鲁能的消息在今天官宣。从姜宁到郑龙、刘健、邹正,再到宋文杰、刘震理,青岛中能的“核心球员”纷纷出走他乡攀上高枝。一不留神之间,青岛中能成为中国足坛的“兵工厂”,并因此背上靠贩卖球员吃饭、无心也无能力冲超的骂名。
实际上,这是对青岛中能的误读、误解,或者是说一种曲解。比如说刘震理,已经多次提出转会,愿望强烈。2014年底,青岛中能俱乐部苦口婆心规劝,甚至请求刘震理再为青岛中能打一年,帮助球队冲超,同时答应肯定会放行刘震理转会。2015赛季结束之后,去意已决的刘震理再次提出转会,同时门将牟鹏飞也要求转往他处。刘震理不走,牟鹏飞就会走,他需要更多的比赛。当牟鹏飞和刘军可以顶替刘震理的时候,青岛中能履行对刘震理的承诺顺理成章。
最近4年来,在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前提下,中小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生存空间的确在变窄。他们拥有的核心球员被豪门挖角,更好也更为诱人的薪资、前途规划等摆放在球员甚至家人面前,诱惑无可阻挡,不可撤销。在这样的前提下,核心球员都下定出走决心,任凭中小俱乐部舌灿莲花、杜鹃啼血,也只能徒呼奈何。
看看青岛中能转走的这五名核心球员,除了闹出纠纷的刘健之外,其余四名球员都是在合同即将到期或者说只有一年、两年到期的情况下,坚决向青岛中能提出转会申请的。如果不卖,一个或者两个赛季之后合同就到期,球员自由身走人,俱乐部不但依然留不住人才,连一分钱的转会费也赚不到,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
拼资金,青岛中能等一众中小俱乐部不可能像广州恒大等豪门那样一掷千金,也不可能像“老炮儿”的北京国安那样,凭借北京特殊的大舞台留住或者招揽到人才,最终不得不放人。
当年姜宁转会的时候,憨厚的他既表达了自己对青岛和中能的感情,同时又坚定了自己必须走向更高舞台的决心。青岛中能百般挽留,无奈姜宁去意已决。在合同还有一年到期的时候,即使留住球员的人,也不会留住球员的心。最后,青岛中能放行姜宁,拿到700万左右的转会费。
2012赛季中途,郑龙以超过3000万元的价格转会到广州恒大;2014赛季,刘健最终以“自由身”加盟广州恒大;2015赛季邹正以超过2000万元的价格转会广州恒大,宋文杰以超过2500万元的身价转会河北华夏幸福;2016赛季,刘震理的转会费应该在2000万左右。除了刘健,其他四名队员的转会费加起来超过1亿元。期间,青岛中能对于每个球员的挽留,从感情到涨薪,从乡情到家庭,用尽了心血,终究抵不过别人一张耀眼的支票,和更为光明的未来。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像徐云龙这样终老一家俱乐部的“老炮儿”太过稀有。如果青岛中能执意在最后的合同期内留下他们,肯定数败俱伤。做过所有能做的努力之后放行他们,实际上是一种“多赢”的局面,这是职业足球发展到现在不可逆转的局势。中小俱乐部失却了曾经的“保护条款”,在转会规定与FIFA接轨的前提下,只能按照市场规律做事。
另外,青岛中能不是不想冲超,相反,他们希望重返中超的愿望极其强烈而又迫切。重返中超,无论是从品牌价值还是从收益角度讲,都让青岛中能垂涎欲滴。但是,冲超是个系统工程,不是说到就做到的。2014赛季,投资7000万,最终功亏一篑。2105赛季,滑坡较大。这个赛季,青岛中能在资金上的确出现一定困难,但是,哪家职业足球俱乐部没有过资金捉襟见肘的时候?
因为资金暂时的困难,就说穷得连白菜都买不起,就断言俱乐部根本没钱也不想冲超,太不客观。青岛中能不是一家小卖部,而是一个拥有几千名员工的综合性集团。2015赛季末,他们已经度过了资金周转困难的时期。除了主业之外,位于老机场附近的一块土地已经出让,仅仅出让这块土地的净利润,就可以解决青岛中能足球俱乐部未来10年的投资。
别说主业,青岛中能手中拥有的可供交易的土地还有四五块,而且都是热门地段。说青岛中能穷得叮当响,属于不了解青岛中能,或者说是一种偏见。
其实,青岛中能不断为其他俱乐部输送优秀球员,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模式”,成为中国足球的“兵工厂”,给其他中小俱乐部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