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瘦身"加降速 透过厦马看国内马拉松趋势

严益唯01-04 13:56

1月2日8时,2016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在设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会展路的起点发枪,共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4864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相比两年前,人数减少了1/3,连续两年坚持“瘦身”。最终,肯尼亚选手夺得男子组冠军,成绩为2小时10分18秒。

这一成绩,在已经进行的14届厦马中,位列倒数第4。去年,正是厦马创下了2小时6分19秒的中国大陆马拉松最好成绩。此后,整整一年,其余133场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居然都无法刷新这一厦马速度。

当媒体好奇地等待今年厦马的成绩会不会继续向世界纪录逼近时,一向追求好成绩的厦马,却突然换了口味。

今年邀请的特邀选手的水平明显不如去年。比如,最后夺得冠军的男子选手,虽然此前个人最佳成绩为2小时5分13秒,却已经是五年多前创下的;夺得女子冠军的埃塞俄比亚选手,此前个人最好成绩在官方秩序册里竟为空白。

据悉,这次厦马组委会因为价格原因,主动放弃了去年的冠军选手,并放任这位中国大陆马拉松纪录保持者去参加了上个月的广州马拉松。2008年至2014年,厦马连续七年,年年都刷新赛会纪录。厦马的高调追求速度,也一度让北、上、广等知名马拉松赛事不得不在特邀选手上下功夫,欲与厦马一决高下。

作为新年第一场国际田联认可的中国大陆的金标赛,厦马这次主动换挡降速,一方面是组委会有足够的自信,去年创下的新纪录,未来几年或很难被撼动。更重要的是,国内马拉松赛事连续几年井喷式发展后,正在从单纯靠赛事规模和特邀选手的成绩来打造高大上形象的粗犷发展阶段,过渡到如何为选手提供更安全的保障,提高赛事美誉度的精耕细作阶段。

抑制野蛮生长比安全

“要把眼睛盯业余选身手上,”这是中国田径协会副秘书长张永良给厦门马拉松组委会的建议,“因为业余选手跑马拉松比专业运动员容易出现意外。”

“2014年5起猝死,2015年4起猝死。我们看到东京马拉松赛,配备了75台除颤器。我们田协现在开始,对注册的马拉松赛事的要求是,每公里赛道要准备一台AED(除颤器)。”

两个月前的上海马拉松赛事,正是得益于密布于赛道的救援人员使用除颤器,作为急救的第一道程序,抓住了救援的黄金五分钟,协助医务人员,挽救了心脏骤停选手的生命。

张永良介绍,作为中国田协合作举办的赛事,北京马拉松组委会已经购买了50台除颤器。“各地组委会也可以选择租用。”

其实,厦门马拉松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业余选手猝死的悲剧。

从第一届厦马就连续参赛的高明朝,是一位医生。他告诉记者,第一届马拉松比赛,他记得在5公里处就发生了选手猝死。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张国忠医生,是厦门第一批120急救人员,同时也是从第一届就开始参与厦马医疗急救的保障人员。“选手猝死的事发生在开始几年。后来比赛时间从3月改到1月,就没有出现猝死了。”张国忠说,“厦门到了3月,天气就非常湿热,不太适合马拉松赛。”

针对过去国内马拉松比赛发生选手猝死悲剧的分析,过高的气温,就是一个重要的诱因。张永良透露,在本月9日广州进行的马拉松年会上,中国田协计划对马拉松赛事进行更多的规范,其中就有针对比赛日气温的。显然,吸取了悲痛教训的厦门马拉松,在选择比赛时间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

正如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阮敦梁所言,举办马拉松可以对于一个城市医疗应急水平也有所提升。今年厦马赛道增加了两台120急救车,达到17台。据悉,2016年厦门市也将增加2辆120急救车。“虽然增加2台车,对于厦门市来说还是不够,但是总比不增加要好。”张国忠说。

本届厦马还没有做到每公里配置一台除颤器,但是赛道上24个医疗点以及绿色救护通道,还是给比赛提供了必要的医学救援保障。“我们的救护车可以保证在3分钟内抵达现场。”张国忠告诉记者。

而本届厦马比赛,只是在终点,出现了两例缺氧头晕、四肢麻木和呕吐症状的较严重情况,救护车及时将选手送往医院进一步医治,都没有生命危险。

赛道的畅通,不仅让选手体验更好,而且对于赛事的医疗救护机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田协正在考虑,对注册马拉松赛事的赛道设置标准。“对于几百人、几千人的赛事,6米的赛道就够了。但是对于上万人,甚至几万人的比赛,赛道宽度至少要9米以上。”张永良说。

几个月前的北马,延长了长安街的赛段,该赛段有8车道30多米宽。因为比赛开始后很多马拉松选手水平差不多,拉不开距离。所以,至少在马拉松赛程前半段保证赛道足够的宽度十分必要。

厦马的赛道相对比较窄,大约为6-8米宽的双车道。而且以今年往返赛道的特点,如果设置半马比赛的话,很难分流选手。为了保障安全,这次组委会首次将半马和10公里项目作为配套赛,提前于12月12日在沧海举办。赛事“瘦身”,却更加安全。按照田协的要求,未来厦马不排除继续“瘦身”的可能。

2014年,厦马参赛人数超过7万人。“规模大”,“有魄力”,曾经是业余跑者对厦马组织者的褒奖。因为赛事规模大,对提升城市的影响力也大。张永良记得第一届比赛后,厦马就成为那年厦门十大新闻中的第二位。但是,单纯追求规模也会留下很多安全隐患。

“起初几年,比赛好像没有时间限制,只要选手想跑,就可以跑下去。下午4、5点还有选手在跑,收容车来了,也拒绝上去,那样子就是爬都要爬到终点。所以那时候人也多,不仅他们吃力,我们也吃不消。”张国忠回忆道。

通过配套赛事分流选手,确保选手的安全和舒适,已经成为厦马等一些大型赛事近一两年来的新变化,也将是越来越多国内大型马拉松赛发展趋势。

比赛井喷停不下拼颜值

“厦门马拉松拥有世界上最美的赛道之一,超过90%的赛道位于海边,风景优美,气氛热烈。并且是马拉松国内最好成绩的创造地。”拥有269516名关注者的跑步吧中,有一名为“开年大戏——2016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集结贴”的置顶帖,吧主“沪天文马拉松”如此写道。

这位吧主,以海峡两岸城市邀请赛上海代表队领队的身份参加了本届厦马,也是成绩在2小时45分左右的业余高手。他对厦马的这番评价,其实代表了许多业余跑者的心声。

国内马拉松赛事井喷或许才刚刚开始,未来如厦马一样颜值高的赛道,将会更吸引跑者。厦马对城市营销的成功案例,也会激发很多有优美风景的地方,打造高颜值的马拉松赛道去换取外界的关注。

2014年,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为51场,2015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34场。2014年田协注册的比赛中参赛人次为90万,2015年为200万。“今年预计将达到200场比赛。”张永良说。这位致力于在中国推动马拉松运动的田协官员,认为中国的马拉松赛事还有很大潜力。

张永良用美国做了对比。“美国人口3.6亿,去年有1000多场注册的马拉松比赛,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上万场。美国跑全马的人口约55万,跑半马的约220万人。中国13.8亿人,去年才100多场马拉松,参加全程马拉松的约五六万人,参加半程的约11-12万人。这样一看,我们的马拉松到底是多还是少,就清楚了。”

阮敦梁列举了马拉松对城市的七大好处,其中就有一条是优化城市的市容市貌。张永良也认为,马拉松赛道往往是将城市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看,所以举办马拉松能够提升城市的美誉度,提升市民的荣誉感,还能让城市的旅游业受益。这给城市举办马拉松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据统计,一场厦马,给厦门带来的三天收入增量为2.5亿元。而东京马拉松这一数据为20亿元。因为赛事门槛低,经济效益大,国内很多公司团队都在开始运作马拉松赛事。

吉林的和龙与云南的水富本是不知名的小地方,但是通过举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事,如今这两地一下子从中国数千个类似的县市中脱颖而出。“一些出去打工的朝鲜族,看到电视里家乡的变化,都不敢相信了。”张永良说。

虽然马拉松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也遭遇了不少市民的吐槽。但是,张永良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座城市从马拉松上得到的,一定比失去的要多。“水富的比赛需要绕城两圈,整个比赛将一座城都围得水泄不通。要说影响,够大的了。但是城里的商店就干脆上午关门,下午再开门。他们甚至还希望以后多办点这样的比赛,因为比赛带来了游客,生意更好做了。”

在阮敦梁所列举的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的益处中,还提到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马拉松的经济效应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当下中国马拉松赛事的经济容量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张永良介绍,据估计,2015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产生的经济规模为50亿元。

毫无疑问,如今地方政府对于举办马拉松赛事都是非常有兴趣的。过去一年,张永良几乎都无法在家过周末,甚至一个周末要跑4个地方,一年飞了130次旅行。因为有太多地方想搞马拉松,要请田协去指导协助。

“我见了很多地、市的书记、市长。他们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马拉松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他认为,未来中国马拉松人口会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更多跑者的需要,有的城市甚至可以一年办两次马拉松。”

更多的赛事也意味着更多竞争,将倒逼越来越多的赛事会与厦马一样,加入到赛事的安全与舒适度,赛道的美誉度的比拼中来。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