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奇森用卡里克拼中场是个错误 英格兰输的没脾气
古语云:失败乃成功之母。搁英格兰身上,总演变成“失败乃下一次失败之母”。
在阿利坎特,英格兰进军欧洲杯后的第一场热身,毫无悬念地倒在西班牙脚下,不仅失球数和上次赴塞维利亚的皮斯胡安一致,过程都不带变化转折,区别只是将失球拖到了下半时,第二个失球还是在最后10分钟,说明英西对垒,输是必然,80分钟内没分出胜负,最后10分钟还得丢球,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跟着对手瞎跑80分钟,德国人也绷不住,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最后10分钟除了任人鱼肉,焉有不死之理?
霍奇森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与强敌热身,输得没脾气。周二在温布利迎战法国,还照本场的思路,输球不是“可能”,而是“怎样”。
传球次数五分之一
去年世界杯黯淡出局,三狮士气跌落谷底,经欧洲杯全胜出线重树信心,经西班牙的“行李传送带”轻轻一拽,又碎成瓦砾,散了一地。英国媒体异口同声,将此役描述为“教训”(《太阳报》玩文字游戏标题写作“上了堂西班牙语课”),“梦醒”(《泰晤士报》),“捕风捉影”(《电讯报》),《每日邮报》直斥霍奇森的问题是“毫无改善”,警告他“如果没有显著提高,巴西也许不是他执教生涯最糟糕的时刻”,舆论都以“早就说过了”的口吻,再将英格兰的欧洲杯出线贬得一钱不值。
也不是谁都骂,博斯克很谦卑,赛后声称“击败了尊贵的对手”,“每次英格兰拿球,反击很有威胁”,霍奇森并不受用对手恭维:“他实在客气”,门将哈特附和:“我们总说输了要看积极一面,每次又重复这番废话,太扯了。”霍奇森甚至不拿哈特抱怨草皮“只有英甲水平”,抵挡部分批评:“我们传球不好,且看现在到明夏之间,能否缩小这个差距。”
差距有多大?仅以上半时为例,西班牙在英军半场传球近350次,英格兰只录得75次,将近5倍差距,如何能在6个多月里消弭?《泰晤士报》罗列双方传球准头,前4名全部是西班牙,布斯克茨作为“无敌舰队”中最“低级”的护卫舰,传球总数(50次)也比英格兰传球最好的卡里克多,布斯克茨每次都传到位,卡里克少传15次,还只有85%的准确度,英格兰不是被打倒,而是被猫戏老鼠玩死的。问题来了:照这个说法,“无敌舰队”无坚不摧啦?
当然不是。
拼体能却用卡里克
自一搔44年之痒再捧欧洲杯,西班牙迄今104战,以欧洲和世界冠军身份输了11场,对手档次不一,既有巴、荷等同级球队,也有南非、斯洛伐克和美国等二、三流国家,有意义的败仗不过5场:联合会杯负美国,世界杯负瑞士、荷兰和智利,欧洲杯预选赛不敌斯洛伐克,抛开“红牛”不在状态,赢球的一方共享两大要素:全场紧逼急,快反稳准狠。和技术优于自己的对手交锋,不紧逼还想不死,要靠运气;一旦反击,务求一针见血。博斯克接掌西班牙,照搬瓜迪奥拉开启的巴萨流,除了个别鱼腩,通常取胜在两到三球,高达七成的控球不仅节省体能,保持续航的油量,还以更舒适的节奏拿下比赛,那百余场比赛中,西班牙的胜率也在七成。
对手阵中有七人属巴萨系,英格兰该怎样应对求存?
紧逼结合快反!紧逼有助于通过围抢,拉近个人技术在对抗时的差距,同时迫使西班牙挂档提速,离开操控比赛的“舒适区”,速度上去了双方失误都会增加,英格兰未必占便宜,西班牙肯定少占便宜。紧逼挣来的球权,离对手腹地更近,反击也更有威胁,缩在后场,断球后反击距离平均在60码左右,两到三次传递不能形成威胁,反击就演变为阵地战,更有被对手断球反击之虞。而在前场得球,平均反击距离少一半,只需一脚好球就有射门机会,并不复杂的道理,霍奇森为什么不做?!
先问英格兰有没有紧逼的人手?答案是肯定的:凯恩、戴尔、阿利和沃克都经历了客场逼平阿森纳的洗礼;斯特林、拉拉纳曾是利物浦前场紧逼憾平切尔西的主力,英格兰的中前场六人,巴克利和德尔夫无此经验。需要和对手拼身体,拼体能的时刻却让34岁老将卡里克坐镇中场,怎么会有赢球的希望?本场失利并非热身孤本,对德、法、巴等强队,英格兰几乎以同样方式告负,从未孕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