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才哪去了? 抢人要更快 更贴心 更不惜代价
这个夏天,很多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比如,NBA解说员柯凡。我们印象中的柯凡是穿着T恤等随意风格,但现在他是西装革履。
“因为我(之前)在新浪的话,每年差不多从6月份中旬总决赛结束,(就)一直都在休假,今年基本上就没有太长的假期。”谈起在腾讯的新生活,柯凡对懒熊体育说。
在电话采访中,柯凡说话的节奏跟他解说时相差不多,不紧不慢。说着说着,他还会停顿一下,吸一口烟,然后再继续说。从新浪到腾讯,柯凡不仅解说NBA,还参与很多节目的制片等工作。不过,对于新生活,他还时不时会与老东家新浪做比较。柯凡,这位1986年出生的解说员在Tom网出道,但真正成名却是在新浪这五年,这个平台让他成为了全中国最受球迷欢迎的解说员之一。在社交媒体上,柯凡的新浪微博粉丝已经超过110万。
不仅是柯凡,张婷的生活也发生着变化。张婷的工作是“体育猎头”,她2010年加入一家叫Sports Recruitment International的猎头公司,职位是中国区顾问,但最开始是帮曼联、NBA、阿森纳等外企寻找人才,以及WWE、澳网等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或机构挖掘所需要的人才,而对本土的体育公司服务却比较少。不过,随着体育产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大公司与创业公司开始找到她,希望能够通过她来找到“意中人”。
在北京望京华彩国际公寓楼下的一间咖啡馆,张婷接受了懒熊体育的采访。这是一个靠近五环、每平米均价五万元的高档小区。进了咖啡馆,张婷习惯性地跟老板点了一杯美式咖啡,然后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她是这里的老顾客——她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像这样的咖啡馆里完成的。
“(对于找人难),我觉得大部分职位只要‘空’出来,就一定有合适的人。现在有很多体育公司,他们不一定要找体育专业的人,不一定非要找懂这块的人。”对于体育行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张婷认为体育产业可以尝试让更多“外行人”的加盟来解决。
除了张婷,阿里体育CEO张大钟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今年5月,张大钟从SMG离职,正式加入阿里体育出任CEO,并筹备这家新公司。最近一段时间,除了租赁办公室,他也在到处招徕人才。不过,他也遇到了体育产业人才稀缺的问题。所以,除了常规的招聘外,他还打算收购一些体育公司(这样直接就收购了团队)。
“一开始创业的办公桌必须是租来的,我也不允许员工住到特别好的宿舍,因为一开始的创业环境必须是艰苦的,我建议他们都骑自行车来上班。”对于新生活,张大钟对懒熊体育说。
也就是说,整个体育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因“46号文件”。到今年10月20日,国务院“46号文件”发布整整一年。在5万亿总规模的强刺激下,中国体育市场正式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
随后,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开始布局体育产业,乐视体育、万达、腾讯、阿里巴巴、莱茵置业等,由此还诞生了一批创业公司。根据懒熊体育统计,仅在9月份,国内就有12家体育创业公司完成了融资。但在这种背景下,体育人才成为最头痛的事情——“无人可用”成为各家公司面临的问题。
“在这个产业里,高级的管理人才,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有一个算一个,可能超不过50个人。”乐视体育副总裁于航对懒熊体育说。
人才都在哪儿?
或许,这样的例子在体育圈要经常发生了。
一位体育创业公司的CEO这样对懒熊体育复述道:为了挖一位总监加盟,他前前后后聊了七次,还给这位“总监”的女儿买了四百多元的玩具,但最终还是没能打动对方。“主要还是创业公司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且他的孩子还小,其实,我开出的月薪已经近3万了。”
从这位CEO复述的招聘经历可以看出,招人难、招到合适的体育人才更难,因为这个行业的人才少之又少,他们的对手往往会是腾讯、乐视体育、万达、阿里体育等这样级别的公司。所以,对很多体育创业公司来说,培养新人或许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硬币的反面是另一种情况。于航在2014年11月加盟乐视体育,他此前是新浪体育的合作总监,是业内资深的体育版权和国际体育事务人士。除了于航,乐视体育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还挖来了原奥美集团的体育营销总监强炜,原央视著名解说员、栏目制片人刘建宏,原搜狐体育总监金航,原NBA副总裁邱志伟以及一手打造《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的著名媒体人程益中等业内大咖,组成了一个堪称豪华的管理团队。
乐视体育的行动已被业内外所关注。自2014年12月从乐视网母体中脱离出来独立运营以来,乐视体育奔跑得很快,今年5月完成首轮8亿元融资。
根据于航透露,目前乐视体育整个公司有600多人,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达到700人左右。按CEO雷振剑的战略规划,乐视体育将围绕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终端以及增值服务打造基于体育的垂直生态链。
“(体育产业)最不匹配的方向是人才的方向。”于航对懒熊体育说,“可以想象这个领域的人才竞争将来一定要比资源、版权的竞争更激烈。有版权很好,但如果没人去做,开发不出新的产品还是枉然。体育产业将来说到底一个是资源的竞争,这资源包括很多方面,赛事资源、版权资源这些,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
据于航介绍,加盟乐视体育的人主要来自三个领域:一部分是互联网领域;第二部分来自传统媒体领域,主要来自体制内的电视台;还有一部分是从原来体育公司来的,包括体育公关公司、营销公司、赛事公司等等。这三部分人组成了中层的团队。底层具体干活的人来源比较广泛,主要以刚毕业或者毕业一两年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90后大学生为主。
曾贵为“行业标杆”的新浪体育,今年遭遇了比较严重的人事动荡,在整个门户新闻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加上内部管理的调整(高层换人),以及重要赛事转播权(如NBA)被抢等多重负面效应的作用下,大批骨干力量选择离开。据懒熊体育了解,新浪体育光2015年离职的骨干编辑已经超过60人,这无疑给其他体育公司输送了大量“人才炮弹”。乐视体育另一个副总裁沈威也是新浪出身,足球解说詹俊虽然还会为新浪解说亚冠比赛,但他已经主要在乐视体育解说。
而在创业政策、体育政策双重利好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出来做体育创业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也是人才需要的一个方面。
腾讯在拿下NBA独家转播权后,今年整个体育频道的人数增长了3倍,到年底预计将达到300人。当然,这主要是NBA频道的贡献。
据腾讯体育总监许绍连向懒熊体育介绍,新加盟的人有“同行”,也有其他领域的,他同时还特别强调:“我们没有具体从哪个公司去挖人。应该说有同行吧,也有应届毕业的,也有做其他领域的对体育感兴趣的,看到我们这个发展的机遇就过来了,然后经过面试,都觉得他们有这方面的才能。我们不限定一定做过什么样的公司,也不是只有在什么公司做过我们才会要。”
拿什么招揽人才?
问题很现实,人才就那么多,想要招徕这些人才,比拼的除了薪水还有更多诚意层面的东西——能抢到人才,需要更快、更贴心、更不惜代价。
以柯凡为例,我们要习惯在腾讯收看他的节目了。对于加盟腾讯,他的回答很直接,“为了解说NBA比赛。”
当然,对于柯凡加盟腾讯的原因,许绍连对懒熊体育说:“在我个人看来,因为新浪已经没有NBA了,而柯凡作为一个比较有名的网络解说员,他必然要去一个能够施展他才能的地方,否则他就没有空间。说得直白一点,如果他不来腾讯,他要去从事原来喜欢或者擅长的工作,还能去哪?”
为了提升NBA的转播质量,腾讯斥资1亿元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硬件水平直逼CCTV-5的演播室,并要求解说员说球时一律穿正装。这样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势必会让柯凡们把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解说界非常尴尬的现状。因为在中国体育界,过去二十来年,解说员依然还是老面孔,新媒体们所对外承诺培养的新解说员很难得到观众认可。不然,也不会出现重金挖解说员的情况。
“大家还是喜欢解说时间比较长的,比如詹俊的标签就是英超,申方剑是西甲。新解说员很难有这种烙印。当然娱乐时代,炒作一下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解说员这个行业,还是属于一方面自己往这方面靠拢,(另)一方面需要一个好的平台。”柯凡说。
柯凡也说出了培养解说员的难点。 “因为解说不像编辑记者,我可以撰稿,我把稿子弄得很好。解说这个东西,不在于你说的是不是真的特别好。他只在于你和球迷聊的过程中能让球迷更好的接受你。”
也就是说,人才是体育资源中重要的一环,而人才流动的部分原因,也取决于公司其他方面资源的实力,比如资本、版权、赛事转播权等。除了这些因素,用人才吸引人才也是很奏效的方法。
“当我来的时候我看到有金航、老强(强炜),包括雷子(雷振剑)、高飞是我在新浪的同事,跟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交集,对于这些人的个人能力和人品,我都有比较清楚的判断,和这些人聚在一起,就算我的判断错了,不可能这些人的选择全都错了,不太可能。这是一种群体效应,”于航告诉懒熊体育。
还在新浪任职的时候,于航就发现乐视体育发展很快,加之新浪体育内部人员调整,让他产生了换个环境的想法。体育的圈子很小,乐视体育敏锐地嗅到了这个机会,于是雷振剑就约于航在一家咖啡馆聊了一次。这次聊天让于航改变了一些看法,在咨询了一些朋友后,于航最终决定加盟。
当然,薪水是绝大多数人才换工作后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市场上看,大部分人在跳槽之后,薪水都或多或少有所增长。但也有例外,陆洋就是降薪加盟了搜达足球。
搜达足球是一家专注于中国足球领域,为媒体和球迷提供数据服务的公司,成立于2004年。其创办人韩庆山对懒熊体育这样解释陆洋的降薪加盟:“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理想吧,陆洋原来的理想在新浪实现不了,但在这可以。他实际最有感情的还是在中国足球这块。另外,他不算聘用,算合伙人,如果上市是有股份的,他看好的是公司的未来。”
作为创业公司,韩庆山向懒熊体育透露了可以招来人才的资源并不多。不过,这是大部分体育创业公司面临的问题,它们没有高薪、资源、平台,这时候就需要创始人保持微笑,更快、更贴心,而且还要三顾茅庐般地打动人才。
“为了打动一个总监,我几次在大雨中到了他家附近的一个咖啡馆,尽管最终没能说服他加盟,但至少让他有过动摇了。”一位线下场馆体育创业的创始人对懒熊体育说,为了说服一位高管加盟,他开出了不菲的薪水与十足的诚意,但最终还是没能让对方加盟,“体育人才太少了,创业公司想挖到一个合适的人才太难了。”
不过,跟这个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体育大公司与创业公司的增多 ,很多过去体制内的人开始纷纷出走,接受市场检阅,砸掉自己的“铁饭碗”,加盟一些创业公司。他们要的薪水很少,但目的很明确:学习!
体育人才真的这么少?
大多数时候,考虑到体育是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中国的体育公司习惯性把寻找人才的范围锁定在自己的圈子内,这也是人才难找的原因之一,毕竟圈子里的人就只有这些。
张婷是国际体育猎头公司Sports Recruitment International的中国区顾问,她曾经为NBA、曼联、阿森纳、WTA等诸多大公司和体育组织“猎”到过高级人才。在她看来,国内很多体育公司抱怨找人难,问题不是出在人才市场,而是公司本身。
“很多公司对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太高了,又要懂体育,又要会英语,还得精通业务,如果全是这样的标准的话,那这样的人确实太难找了。但在国外不是这样,国外的公司通常只是看中一个人某一个特长,其他的短板可以通过整个组织的架构来弥补”,张婷向懒熊体育介绍,“从我做过的案例来看,我找的80%的人都来自体育行业之外。”
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是,2014年WTA年终总决赛在新加坡举行,赛事运营方需要找一个市场总监,但是新加坡很小,从体育领域找,也没有合适的人。当时张婷他们团队从新加坡的一个博物馆挖来一个人。原因是这个博物馆举办过很多活动,聚集了很高的人气,所以他们认为背后的这个负责人,从技术层面上是适合做年终总决赛的市场推广要求的,他知道如何打广告、如何吸引球迷、如何做PR稿、以及跟媒体搞好关系等。此外,这个人也喜欢体育,于是就成为了很合适的人选。
猎头找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靠自身工作多年积累的人脉,二是根据客户需要,观察相关行业做的出色的公司,然后锁定几个公司,找到相应的负责人。
但国内混乱的猎头市场也让各大公司对猎头望而却步。而一些国际猎头在为公司服务之前,按国际惯例,都要先收一部分服务费,这也让公司有了新的担忧——万一找不到人,钱不是白花了?
“所以我们服务(成功)的对象多是在中国的国际公司,本土公司很少,”张婷说。
哪些体育专业人才还是稀缺的?
中国体育人才的稀缺已经不需要再赘述,我们从四个细节来看看。
前一段时间在长沙举办的男篮亚锦赛的赛事服务饱受媒体批评——新闻发布厅过小导致发布会在过道里开;
媒体工作室只有30个带桌座位,很多记者无法使用电脑;
韩国队下榻酒店提供的饭菜都是中国菜,又辣又咸,逼迫韩国队只能去买盒饭;训练时间被安排在中午吃饭时间;
球馆建在一所高校最深处的一座山上,停车要在数百米外,球迷看球需要先爬山……
种种实例说明,在中国的一些二线城市,赛事服务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
另外,体育人才还不得不走培养的道路。匹克集团是一家本土体育用品公司,专注于篮球装备的制造。从2006年开始,先后有30多位NBA球员代言过这家公司的篮球鞋。但是让匹克北京研发中心总监崔亚光苦恼的是,发展到今天,匹克的球鞋设计师依然只能从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相关专业的人才中挖掘,包括其他体育品牌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中国没有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学校,”崔亚光对懒熊体育说。
柯凡新赛季要解说大概200场NBA比赛,还有可能会客串一些CBA比赛的解说,这个工作强度比起新浪来大大增加。虽然腾讯今年有4个NBA解说,但还是觉得人手不够。
据柯凡介绍,“成熟的解说像央视的于嘉、杨健,如果来腾讯肯定不会只是当一个解说员,还会有职位上的要求,而这是腾讯给不了的;而新的解说员很可能不会被球迷所接受,腾讯也不敢使用。”这就造成了解说员的“断代”,而今年詹俊转会乐视、申方剑加盟PPTV,都是百万级别的身价,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上实在没有合适的解说员。
对于搜达足球这样专业的数据公司,可用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韩庆山说:“国内这方面的人才不超过10个。”
目前韩庆山还在争取几个这样的人才加盟,效仿弗洛伦蒂诺当年为皇马打造的“齐达内+帕文”的模式——顶级巨星搭配年轻球员。“齐达内”很难找,而“帕文”则可以在搜达足球官方微博的100多万粉丝中挖掘。“既然市场上这样的人才极少,那我们就从自己内部着手,培养可塑性相对更强的年轻人。”
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解读“46号文件”的书籍——《100问》,书中提供了一组数据:2013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中,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及销售占74.09%,体育服务业占21.45%,体育场馆建筑等其他占4.46%……“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中,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业比重较高,而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体育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水平较低,体育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现阶段,重点是要提升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避免出现‘一头高一头低’的现象,推动体育服务业全面升级。”
从长远角度看,未来的体育人才还是要出自校园。据北京体育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卓林介绍:“虽然去年颁布了‘46号文件’,但从近两年的就业方向上,选择继续从事体育行业的毕业生数量并没有显著变化,可能再过两年才会有效果。不过一个趋势是,今年选择体育创业的毕业生有了明显的增加。”
或许,这帮政策带出的创业潮,未来能为体育产业炼出更多人才。但是当下,如果你想招徕人才,就必须花费更多心思,保持微笑。